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階梯,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以自我行為表現(xiàn)及其行為之依據的“異位”解析和修正,進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效能和素養(yǎng)的過程。更為簡單地說,教學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學生如何學。

一、教學反思是對教學成果的再總結

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是善于從經驗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進,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平。 可見有反思,才有突破,才能發(fā)展。北京教育學院劉加霞教授提出:經驗+反思+行動=教師的成長,她說如果對反思僅僅處于“想一想”層面的教師,不行動,那是不會有效果的。從這些專家教授的話中可以理解,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

二、教學反思對于教師本身的意義

教學反思是“分析教學技能的一種技術,是對教學活動本身,尤其是教學技能、教學方法的深入思考,這種深思使得教師能夠有意識地、謹慎地、經常地將研究結果和教育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參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教學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是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可以反思教育觀念與教學藝術,也可以反思教學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既可以反思教師本人的教育教學方法,也可以反思學生的學習方法等。一般而言,教學反思的內容主要指五個方面:1.指向教學,即分析、評價教學活動本身的利與弊,以及影響教學活動的因素;2.指向學生發(fā)展,即分析、考慮與學生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相關的一些因素;3.指向教師發(fā)展,即分析、考慮與教師自身發(fā)展、素質提高相關的一些因素;4.指向教育改革,如考試制度的改革、課程的改革、教育改革的實效性等;5.指向人際關系,如教師如何與學生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等。

三、平時的教學反思:教學方式離不開與學生的融合

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優(yōu)秀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

有的學優(yōu)生聰明好動,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我班的盧昭非常聰明。我經常在中午出題留給他們做。由于她的不細心,很少全做對。所以我就用這點來教育她不要總認為自己聰明就可以不虛心學習。打擊她一次,上課就能好幾天。所以對于學優(yōu)生上課也應該多關注一些。

對于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講哪啦,經常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

而對于學困生,首先給他們制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能夠得著。這樣不止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嘗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并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的。用愛心溫暖他們,讓他們體驗到愛。并且要想他們成功就得在課下時間多幫助他們。本身他們基礎不好很容易堅持不住所以多給他們講一些非常簡單的知識,讓他們一點一點的進步。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著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愿意學這門學科。

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fā)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任何事件的發(fā)展總有一個由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教師的成長也是如此,教師的成長離不開經驗的積累。沖破經驗的束縛并不代表不需要積累成功的經驗。一個教師在自己漫長的教學生涯中,不能沒有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也不能沒有教材教法的研究,更不能沒有教學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勤于積累,善于思考,把當時的感受及時的記下來,并從理論依據上做進一步的完善提高,從實施環(huán)節(jié)上做進一步的補充修正,就能達到一種新的層次,教學藝術才能長青。教師不斷反思總結的過程,也就是學會教學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