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閱讀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課改在我校已經開始一段時間,據我觀察在許多語文課堂上,閱讀已被人遺忘在角落,學生與文本的接觸機會太少。教師通過閱讀可以檢驗學生對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傾向和認知水平,所以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訓練作為閱讀訓練的基本內容之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

一、語文課堂中重視閱讀訓練,使學生體會到其中的意境

通過閱讀訓練,學生可以從篇章中領會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蘊,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鍛煉了用語音描摹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閱讀包括四個方面:吟誦、朗讀、默讀、背誦。古代教育家重視“吟誦”,認為只有拿腔拿調去讀,才能進入文章的情境之中,體味出其中的妙處。老一輩語文教育家和當代語文教育家除了贊同這種拿腔拿調的吟誦以外,還提倡朗讀等的其他方式。那么閱讀究竟有哪些魅力讓人們對它念念不忘呢?

1.閱讀有助于學生領略到文章中的形象美、畫面美。畫家可以用畫筆勾勒出一個人的形象,或是一幅具體可見的畫面。而作家卻可以用文字刻畫出各類人的形象,描繪出一幅幅令人難以想象的畫面。盡管這種形象、畫面摸不著,看不見,但我們可以用閱讀來感知這種形象、畫面的存在,他們可以在我們的腦海里清晰地再現。如:《海燕》一文中,海燕作為一種勇敢的鳥兒,在字里行間都能領略到。我們通過讀再結合當時的背景,我們更容易去挖掘、去體會它更深層次的意義。它在文中不單純是一種鳥,而是勇敢迎接革命風暴的革命志士的象征,通過閱讀我們可以感知、體會到作者的寫作目的。所以,讀讀又何妨?

2.閱讀能提高人的審美情趣,幫助學生感受文章中的意境美。作家往往把詩意藏在富于內涵豐富的形象之中,文字之中,用優美而含蓄的語言文字表現一種內在的意境。所以在教學中,就需要用閱讀來完成這種體會過程。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在描繪濟南冬天的溫晴天氣時,把由小山圍起來的濟南比作溫暖的小搖籃,運用擬人等手法來描繪濟南冬天的特點。帶有詩意,更賦予自然界的這些事物以人性化的靈氣,這些語段只有讓學生仔細有感情地去讀,才能品味出濟南冬天的溫晴,體會到其中的美妙意境。

二、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1.激發學生閱讀的自覺性吸引其注意力。閱讀的自覺性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先決條件。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閱讀的意義,閱讀是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其次,要讓學生嘗到閱讀的甜頭,提高學生閱讀興趣,要向學生推薦一些感興趣的作品。再次,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讓學生認識到閱讀是非常實用的,進而在閱讀中思考自己,思考人生和世界。在布置學生閱讀內容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確目的和要求,使他們產生強烈的義務感和求知欲;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做到眼到、手到、心到,邊讀邊畫,邊批邊寫,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制力。教師的要求既要具有一貫性,又要使學生力所能及,但又必須通過努力才能達到。在培養學生閱讀注意力集中的同時,還必須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注意分配能力,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同時進行幾種活動,邊讀邊思,邊讀邊寫,而且要努力使這幾種達到自動化的程度。

2.閱讀過程講究閱讀材料的深度和廣度。有道是“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閱讀過程中,學生在閱讀時能提出問題,才能說明學生是用心閱讀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閱讀的效果。誦讀記憶的過程是對閱讀內容再理解的過程。學生誦讀記憶時,能培養學生做到眼看、嘴念、心想、耳聽。加強誦讀和記憶,是學好語文,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對閱讀內容進行分析。教師應要求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對文章要進行認真分析,文章的構思、選材、用詞、寫法,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啟發。通過反復的分析研究,提高學生閱讀、分析和理解文章的能力。

閱讀教學不但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可缺少一個組成部分,而且它與各個教學環節、教學內容相勾連,它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值得重視。讓我們教師攜手帶領學生走進閱讀的天地中,在讀中去思考、體悟,從而有更多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