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數學學習中的問題意識
作者:江蘇南通市通州區通州小學 毛益鳴
發布時間:2014-11-21 16:15: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數學教學歸根結底就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是推動所有學科發展的前提。低年級兒童對大千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喜歡發問是這一階段學生的共同特點。我根據實際的教學經驗,總結了幾條培養低年級兒童數學問題意識的有效途徑。
一、巧妙創設問題情境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和傳統的教材相比,生活氣息更為濃厚,這就將稍顯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適時地創設問題情境,將學生的好奇心轉移到數學問題中來。例如加法和減法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可以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來提問,如動物園的假山上原本有10只小猴子,3只小猴子蕩秋千掛在了樹上,假山上還剩幾只小猴子;又如停車場里有15輛車,爸爸和隔壁王叔叔也將車停在了停車場內,問一共有多少輛車。通過最為常見的現象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入加法和減法,讓學生知道在學習完課程之后自己也可以解決生活中的數量問題,這會增強學生聽課的積極性。
又如,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教材認識圖形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可以先從教室的陳設布置問學生都認識生活中的哪些圖形,還可以引申到生活的細節上,引起學生對身邊事物的探索興趣,并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異同之處的習慣。
二、引導學生大膽提問
教師不提出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心中產生疑問,教師適時地解疑,使學生有豁然開朗之感,也有助于新知識的吸收。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教材時、分、秒這一單元的教學中,若是班里恰巧有2月29日出生的學生,讓他告訴大家他是如何過生日的,學生定會大吃一驚。這時教師再誘導學生去探究。
又如,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教材有余數的除法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做幾道除法題,第一組為20÷5、120÷6,第二組為23÷4、78÷7,這時學生很快就算出了第一組的結果,但是對第二組的運算卻感到納悶,怎么也除不完,因此就會在心中產生疑問。教師將學生的求知欲調動起來后,再針對學生的疑問進行細致講解,學生們恍然大悟。采用這種教學方式,等于在給學生鋪設一條充滿疑問的探索之路,學生對難題產生的好奇心,正是幫助其集中注意力聽教師講課的最好條件。
三、組織學生討論問題
讓學生參與到問題情境的創設中來,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充當的是引導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參與性等于是給他們提供了發揮創造性思維的廣闊平臺。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材24時記時法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整理出計時器的類型,包括鬧鐘、手表、手機、電腦等,比較這些報時工具的差異性,在課堂上分成小組來討論。講解完相關的理論之后就可以練習12小時制和24小時制的時間轉換,鍛煉學生使用24時記時法的反應能力。
又如,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材千克和克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虛擬一個購物場景,由不同的學生扮演超市營業員和顧客,列出所買物品的單價,然后對各種商品的價錢進行計算,包括蘋果1千克、香蕉2千克、酸奶500克、鉛筆5支,事先制訂出一個商品購物單,將所買的物品一一填入購物單中,顧客和營業員同時計算。在單位的換算中,學生產生了疑問,教師趁機引入新課對該部分進行解疑,然后繼續推進購物活動的順利進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顯現出來,同時也和實際生活聯系到一起??梢怨膭顚W生回家參與到家庭購物活動中去,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也是素質教育本質的回歸。
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符合兒童思維習慣和特質,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教師教學的配合度,有利于取得高效的教學效果。為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中應當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性思考,增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