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者: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第一小學 劉巧玲
發布時間:2014-11-21 16:12:1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據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調查發現,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卻排名倒數第五。可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語文科具有思想性、知識性和工具性的特點,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充分挖掘培養創新能力的因素,發揮語文科培養創新能力的獨特優勢,突出培養創新能力的這一重點,培養和造就時代的創新人才。那么在教學中如何發揮語文科的獨特優勢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教會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創新能力
古人說:“學貴有疑,學則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所謂質疑,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可見,具有發現問題的才智和提出問題的膽略,是創新型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質疑的培養,創設質疑的情境,教給質疑的方法,指點質疑的途徑,安排質疑時間。根據教材的特點,可以多方面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1.從課題上啟發質疑。
如在教學《新型玻璃》一課時,學生在老師的啟發誘導下提出問題:課文中的新型玻璃是指哪些玻璃?新型玻璃與我們常見的玻璃有什么不同?新型玻璃有哪些特點?新型玻璃有哪些作用?這些正是課文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探討尋找答案,使學生在課堂上成為質疑的主體,這樣既使學生對新型玻璃有了認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2.從詞語上指導質疑。
如在教《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時,我們可以抓住“紋絲不動”這一重點詞設計提問:1.紋絲不動”是什么意思?2.邱少云為什么必須“紋絲不動”?3.邱少云是怎樣做到“紋絲不動”的?4.是什么力量使邱少云“紋絲不動”的?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逐步理解。這樣既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又發展了他們的創新思維。
二、訓練求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要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重要的一環是引導學生改變過去的思考習慣,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多向性,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又一途徑。
1.點燃求異思維的火花。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提出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去想象、去思索、去猜測、去探究、去刨根問底。
2.創設求異思維的情境。
比如:《月光曲》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貝多芬沒有回答。”這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句子,為了讓學生理解這句話,大家討論得出了各種原因:(1)貝多芬默認了;(2)貝多芬謙虛;(3)貝多芬怕讓人知道了,會有很多人來看;(4)貝多芬因醞釀《月光曲》進入了情境,故沒有聽到盲姑娘的話;(5)貝多芬急著要把《月光曲》彈出來,顧不上回答;(6)是課文省略,下文的“我再給您彈一首吧”就是回答,各種不同的見解,都有一定的可能性。這樣引導,既加深了學生對句子的理解,也使學生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3.教給求異思維的方法。
學生有了求異思維的興趣,但不能沒有求異思維的能力,教師應教給學生求異思維的方法,并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反復運用。有些課文的結尾,沒有交代事情的結果,教師可啟發學生設想符合事情發展規律的情節或結局,進行想象以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
三、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創新能力
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它是知識的源泉。”可見,展開豐富的想象,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語文教材中,有著大量展開想象、培養想象能力的素材。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培養想象力的素材作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打下良好基礎。可根據課文描寫的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想象人物的動作和神態,還可以根據課文的中心,想象故事可能發生的情節和多種結局。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轉變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摒棄滿堂灌、填鴨式、一講到底的陳舊教學模式和方法。必須根據語文科的特點,充分挖掘創新教育的因素。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的教學原則,教會學生質疑,展開豐富的想象,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