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做好作業設計,不僅可以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效,還可以激發學生求知欲,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應采用創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拓展作業設計空間,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掌握學習重點。

一、采用創新的作業設計方式

如果作業設計沒有創新性,將難以提高學生積極性,導致學生對作業產生排斥心理。作業內容空洞乏味、作業量過大,這些都是導致學生排斥作業的重要原因。因此,應提高作業的趣味性,對作業設計方式進行創新,改變重復、機械、繁瑣的作業設計模式,設計有趣新奇的作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通常情況下,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都會要求學生在同一時間完成作業,同學之間少有交流。如果稍微改變一下作業設計方式,就可以讓作業富有趣味,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布置周記,讓小組成員一起完成,輪流寫周記。例如,1月份第一周讓第一小組寫,第二周讓第二小組寫。以此類推,讓學生將周記記錄在同一本作業本上,寫上一周內的見聞和感悟,并由學生和教師一同閱讀,提出修改意見和評價,以此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讓學生通過與同學的交流,正確評價自己。這樣多元化的互動學習方式,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作業設計應貼近學生生活

語文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從生活中挖掘具有教育價值的案例或事件,豐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教師在作業設計中,應結合生活實際,將學生從課本中解放出來,聯系生活進行教學,使學習變得更加生動。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應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將生活與作業設計緊密聯系起來,使其成為與社會的連接紐帶。一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掌握的詞匯量也十分有限,在學習語文知識時,對認字表現出較大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將作業設計延伸至日常生活,布置一些簡單的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認字識字。例如,可以讓學生從食物包裝袋、廣告牌及公路路牌上認字,并收集沒有學過的字,讓同學交換學習,并分組進行比賽,看哪個小組認的字最多,給予口頭表揚,以此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于高年級,可讓學生多練習寫一些說明書、留言條或通知,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應指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探索。例如,在使用電冰箱、電飯煲等家電時,可以讓學生閱讀家電使用說明,掌握說明書的重點,并自擬一份說明書,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不斷創新作業設計,結合日常生活,設計具有新意的作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三、結合社會動態進行作業設計

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結合社會實際,設計與社會動態有關的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通過實踐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要點。例如,在我市開展“清潔城市,美麗家園”活動期間,可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根據活動特點,撰寫新聞稿。通過指導,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部分學生負責攝影,部分學生負責編輯,還有部分學生負責搜集新聞資訊。讓學生去街頭采訪,并拍攝可以凸顯主題的照片,將所有的資料編寫成采訪稿。這樣一份作業,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學習,自覺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應根據社會動態,設計新穎有趣的作業。對于一些社會事件,可布置學生課后了解,并進行交流。對于高年級學生,除了觀看社會熱點事件和討論外,還應要求學生進行簡要記錄,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熱點時事,并采用個性化的表達方式,點評熱點新聞。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作業設計,不斷拓展作業設計空間,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采用創新的設計方式,設計有趣的課后作業,激發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但應注意的是,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應根據實際情況設計,追求創新的同時,注重實際,設計與教學要求相符的作業,堅持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為目的,充分發揮作業的輔助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