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的培養,一直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呂叔湘把培養語感能力看作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葉圣陶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新課標更是七次提到了“語感”。于漪、王崧舟、支玉恒、于永正、竇桂梅等諸多語文名師也都通過對話在培養學生語感之路上辛勤耕耘、跋涉著。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際,我總結出了在對話中培養語感的一些方法。

一、與文本對話,多元解讀

新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是編者、作者、讀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文本本身的知識與情感就會引發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盡管角度不同,但只要是學生自己的感悟,我們都應給予尊重。只有把學生放在與教師平等的位置,引導學生多方評價,把思考、發現和批判的權利交給學生,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感悟文本。

如竇桂梅老師在講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沒發出一聲呻吟時是這樣做的:

師:讀完這段話你體會到了邱少云怎樣的內心世界?

生1:邱少云的犧牲可不是被一顆子彈射中,而是被烈火活活地燒著,他一動不動真了不起!

生2:我想邱少云肯定像電影中的英雄人物那樣,在心里高喊:“祖國萬歲!共產黨萬歲!”

生3: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被開水燙過一次,那種疼痛實在難忍,當時我什么也沒想就是挺著沒有哭。大火在邱少云的全身燃燒,他肯定沒有想那么多,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挺?。⊥ψ?再挺住!堅持!就這樣一動也不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師:你能聯系生活經歷來體會,見解獨特,真棒!

生4:不對,我覺得有問題。火勢多大呀,敵人又那么近,很容易被發現。他身上又帶了那么多子彈,手榴彈,火燒了那么長時間,這些一點就著的易燃物,怎么沒有爆炸呢?

(師驚愕!課堂鴉雀無聲。)

此段對話學生能問倒老師,厲害!我們當為孩子喝彩!正是因為這樣的辯論尊重了學生對文本的原生態感悟,集合學生的集體智慧,才讓學生的感悟,思維變得如此敏銳。

二、與空白對話,想象感悟

“空白”是中國畫、書法藝術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語文教學中巧設空白,短暫的停頓會讓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逼鋵?,就文本本身而言也有許多空白之處,給讀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揣摩、體會、欣賞、感悟,在苦苦地思索等待之后,學生的感悟會更深刻,對語言的感知能力也會逐漸增強。如教學《珍貴的教科書》一文關于省略號用法的不同含義,《荔枝》一文結尾“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時,只要我們巧妙地引領學生展開想象,輕輕敲開“空白之門”,走進作者心靈,就不怕學生觸摸不到人物因思念而跳動的心。內化于心的感悟,學生印象深刻,激勵彌久,語感訓練水到渠成。

三、與老師對話,讓夢開花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笨鬃右惠呑哟蠖鄶禃r間都是與學生同行,與學生對話,從而實現了教學相長。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敝挥性谄降汝P系上對話,才能推心置腹,實現真心對白。

如有位老師教學丑小鴨飛向白天鵝部分對丑小鴨當時的決心做了這樣的心理采訪:

師:小鴨 ,這些天鵝可能會像鴨子、公雞那樣欺侮你,甚至弄死你,你為什么說沒關系,依然決心成為白天鵝呢?

生:我以為以前那些鴨子、雞群、女傭人都是平庸的。當我見到白天鵝時,我認為天鵝才是最最高貴的。雖然不知道能不能成為白天鵝,但哪怕死,能死在它們手里也心滿意足了。

師:原來在你心中,寧可死于一時的絢爛,也不愿意像雞鴨那樣茍且地活著,這是怎樣的鴨子呢?

生:老師,我明白了,這不是一只“苦難中擁有夢想的小鴨”,而是一只“苦難中追求夢想的小鴨”!

可以看出尊重學生,通過采訪掏出了學生的心里話,學生對丑小鴨夢想的理解才沒有流于形式,學生也如同小鴨一樣在追夢的過程中讓夢想開花。

然而,對于教材這個“例子”,我們不能用程序化的語言強迫學生認同誰的觀點,只能引導學生成為文本的切磋者、辯論者、鑒賞者。讓語文課堂多姿多彩,生機勃勃,引導學生的感悟能力向更深層次發展,讓對話為孩子的語感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