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中探究性學習教法探微
作者:陜西省靖邊第七中學 高如梅
發布時間:2014-11-19 11:05:1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教法中最難把握的一部分。《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指出:“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或感情;善于發現問題、指出問題,對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這段話無疑為閱讀教學勾勒出一張正確的路線圖。筆者對閱讀教學方法進行了不懈探索,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把握“整體感知”、“逐層探究”、“拓展延伸”三個層面,并次第展開,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整體感知
閱讀文章一般都會經歷由局部到整體再到局部這樣一個過程,即首先從理解詞句入手,再到段到篇,這時便有了一個文章的輪廓,這便是整體感知。整體感知是閱讀文章的初級階段,卻是一個必經的非常重要的階段。
傳統教學的弊端就是喜歡零碎地分析,逐章逐節地講授,這樣就把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肢解了,把作品整體的美破壞了。所以我在教學中就避免這種做法,把作品完整地交給學生,讓學生走進作品,深入作品。我先讓學生通讀課文,再從三個方面進行整體感知:一是從題目入手,揣度其內涵。題目往往是透視文章內容和內涵的一個窗口。如《老人與海》,我讓學生揣度老人與海的關系,想象海的闊大無邊及老人的孤單,進而猜測作品的主題。二是從結構入手,理清作者的思路。如學習《祝福》,我讓學生通讀課文后,寫出祥林嫂的簡歷,進而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思路關鍵要讓學生能找出要素、概括情節、抓住個別句段在結構中的作用。三是從課文提供的信息,推測文章的寫作背景,如《祝福》中“祝福”習俗的描寫,魯四老爺的書房布置以及作品中“我”對祥林嫂的態度,可以推測出文章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封建禮教、封建迷信禁錮下的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
二、逐層探究
在學生獲得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入對課文的逐層探究。探究的關鍵在設疑、質疑。在閱讀活動中,質疑是不可缺少的。“質疑”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是思考的起點。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了解他們對課文理解的深度。學生從提不出問題到提出問題,從提一些雞毛蒜皮的問題到提出重要的、發人深省的甚至帶有創見性的問題,這一過程表明他們的知識長進了,智力發展了,閱讀能力提高了。根據這一規律,語文教師應十分重視在語文教學中引發學生不斷質疑,幫助他們總結發現問題的常用方法,學會自己提問。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預設了若干問題,但不直接提問,而是讓學生發問。學生可以問與課文有關的各種問題,小到一字一詞的用法及其妙處,大到文章的主題及表現手法。一個同學提出問題后,其他同學思考、辯論、解答,教師可作適當的補充。
當然,有時也有一些問題學生沒有注意到,教師可以提出來讓大家探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做精當的激思、誘導和點撥,引而不發,學生經過思考、討論自己解決。而且,教師要在這一探究過程中,把零散的問題連綴成一個整體,既能引導學生探究入微,又能讓他們從宏觀上體會謀篇布局、立意言志之妙。
三、拓展延伸
“逐層探究”就是對文本由淺入深的研究。閱讀教學,特別是文學作品的教學如果就此為止還不夠。應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對文本進行專題性的研究,而且能夠超越文本,擴散思維,進行拓展性閱讀。這種閱讀更能展現學生的個性,所以我們可以稱之為創造性閱讀。創造性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使他們能有獨到的見解;能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在更廣的層面上審視文本。在學生理解了課文之后,我還要引導他們對文章進行多角度延伸,實現對知識的應用與拓展。我先給學生讀一些示范性的鑒賞文章,然后再幫他們確定一些議題,指導他們執筆寫點文章,最后大家在課堂上朗讀交流,我也把我的鑒賞文章拿出和大家交流。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中一篇篇文章就是一個個例子,作為教師就是要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三,最后的成功“在于學生自然讀書”。教學方法最本質的東西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認知能力。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對文本的整體把握、逐層探究、拓展延伸,可以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和人生體驗,使他們獲得全面的藝術享受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從而實現《語文課程標準》閱讀教學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