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地理教學的工具,是地理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理知識內容的編排體系中占有很大比例。在地理課教學中,培養學生運用地圖能力,把所學的知識、內容逐一落實在地圖上,通過讀圖、析圖、練圖,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地理現象,總結地理規律,掌握地理知識。既避免了學生在學習中死記硬背、圖文分家、地物分家,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思維推斷力和想象力。如何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去訓練:

一、創造條件、啟發引導,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習慣

地理教學中,學生讀圖是最常見的。因此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首先要給學生創造讀圖的條件。教師應給學生留出讀圖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圖、觀察圖、分析圖,從圖中學知識、找規律、得結論,用地圖進行歸納、概括、總結,通過對地圖的閱讀,做到對地理知識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其次,要對學生的讀圖加以引導啟發。在教學中僅僅讓學生自己讀圖是遠遠不夠的,譬如有些學生在觀察地圖時,往往被畫面五顏六色、豐富多彩的內容吸引,盲目亂看,這就需要教師適當引導,引導學生分辨主次,逐項觀察,講清讀圖的步驟、目的,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能夠有目的、有計劃、全面系統地進行讀圖,從而逐漸掌握讀圖的正確方法。最后,要培養學生的讀圖習慣,在學生大腦中建立起地圖表象。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反復讀圖、用圖,重視學生大腦中地圖表象的形成和積累,使學生在大腦中能夠形成可視、可感、清晰而準確的地圖表象,并且能夠經常保持和提取再現,逐漸培養學生即使地圖不在眼前也能憑大腦中的地圖表象進行地圖思維的技能。這樣,學生就會感到地理越學越容易,越學越有趣,越學越愛學。

二、找出規律、分析主次,提高學生的析圖能力

析圖就是通過對地圖的講解分析,找規律、抓重點,圖文結合,使文字知識落實在圖上,圖上知識轉換成文字敘述,從而達到強化學習、鞏固和深化知識的目的。析圖首先要找出規律,地理課中的地圖看起來似乎內容繁瑣,雜亂無章,實際上往往是一件件事物的簡單疊加,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找出規律,層層分析。

析圖的最佳方式就是教師邊講邊畫,學生邊聽邊學邊記。教師在課堂上用彩色粉筆徒手做圖,邊講邊繪,使每一知識點一出現便在圖上落實,圖文融合。這種形式變化靈活,可加可減,能更加鮮明生動地揭示地理事物的變化、發展過程,使學生的視聽感官處在同步活動中。譬如在講區域地理時,首先勾畫區域輪廓,然后用不同色彩的粉筆邊講邊畫出山脈、河流、湖泊、海洋、城市等圖例符號;講到礦產,用不同的符號畫出不同的礦產;講到農產,畫出不同農作物的代表圖案;講動物,用彩色粉筆畫出不同的動物簡筆畫,這樣一來既形象又好記。教師的動作、不同的色彩圖案強烈作用于學生的感官,產生深刻的印象。

三、勤加練習、注重記憶、強化提高學生的練圖能力

練圖主要是指圍繞地圖進行的填充地圖、仿繪地圖、補繪地圖、繪制地圖等的練習。經常性地進行地圖練習,通過多次勾繪山脈、河流、行政區等圖,學生對這些區域的輪廓、海陸位置關系、海岸線狀況、區域間的位置等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大腦皮層中就會留下深刻的痕跡,形成清晰而準確的地圖表象。學生習慣以圖記文,圖文順利轉化,大大提高了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學生練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一步先輔導學生做填充圖冊中的填圖題,并復印、描圖等。如講“世界海陸分布”時,七大洲的輪廓及大洲與大洋的相對位置是學習的重點。在引導學生練圖時,可先讓他們做填充圖冊上的相關內容,再反復描這個圖,并填上名稱。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就有了初步印象。第二步指導學生仿繪地圖。即教師以板圖示范,學生在下面繪草圖(或者學生仿照地圖冊進行繪圖),通過眼、手、腦的同步運動,幫助學生建立起地理知識的空間概念,在頭腦中形成地圖表象。最后一步就是引導學生記圖繪圖,這是練圖的較高層次,學生自繪地圖,把大腦中的地圖表象提取出來,像老師板圖一樣。如前面所說的繪制海陸分布圖,學生在填圖、描圖、仿繪地圖的基礎上,憑借大腦中的地圖表象先畫出東西兩半球及赤道、回歸線、極圈、本初子午線等,再將七大洲的輪廓及大致位置繪于圖上。這樣,世界海陸輪廓及分布就牢牢扎根于學生的頭腦中。

總之,在地理教學中,充分利用地圖這一地理教學工具,始終貫徹讀圖、析圖、練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地圖表象,做到圖文結合、圖文轉換,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構建高效課堂等,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