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閱讀,人們往往會聯想到語文閱讀。其實,數學也需要閱讀。然而在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卻常常忽略了數學閱讀的重要性,數學是用枯燥的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來反映客觀世界的,對于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生要學會有效閱讀,才能立足數學文本,理解數學語言,有效建構數學模型,發展數學思維,提高解題效率。

一、抓住關鍵閱讀,提高解題實效

數學語言的理解能力不強,抓不住關鍵,就理不清數學脈絡,解題時常常會讓學生感到無從下手,使學生陷入困惑之中。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立足數學文本,抓住關鍵詞,并對關鍵詞進行分析比較,為順利解決數學問題指出明確的方向。如在閱讀“小明有19朵花,比小蘭的2倍少5朵,求小蘭有多少朵花”時,學生如果沒有深入分析,在解決此題時常常會出現這樣的錯誤:19×2-5=33(朵)。因此,教師讓學生在初讀題目之后,應引導學生抓住“比”和“少”這兩個關鍵詞來深入理解題意。“比”說明是要以小明的數量為參照;“小明比小蘭的兩倍少”,說明小蘭的朵數的2倍多而小明的朵數少,且少了5朵。教師再引導學生列出這樣的關系式:小蘭的朵數×2-5=小明的朵數。利用逆推的方式,可以把這個等量關系式改成:小明的朵數+5=小蘭的朵數×2。在解此題時首先要算的是19加上5,再除以2。這樣,學生就可以順利列出算式:(19+5)÷2=12(朵)。

二、結合生活閱讀,增強解題趣味

數學是抽象的數學,一些深奧、難懂的數學語言,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而言,很容易失去興趣。教師若能結合生活實踐引導學生閱讀數學文本,這不僅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而且能喚起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更形象地理解數學語言,提升解題效率。如在閱讀有關“相遇問題”的文本時,教師可讓學生在教室進行模擬。這樣,學生較直觀地了解相遇問題當中“同時”、“相向”、“不相遇”、“相遇”、“背向而行”等數學文本語言,形象而又深刻地理解文本的邏輯內涵。有了實踐的基礎,教師再讓學生閱讀數學文本,學生理解起來也不難。數學源于生活,學生結合生活來閱讀數學文本,情趣與理趣的交融,不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還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文本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三、注重比較閱讀,清晰解題條理

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很多同學會覺得困難。特別是將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混合練習時,他們往往分不清到底該選用哪種方法。這時候,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比較性地解讀文本,讓學生能清晰地辨別各種量之間的數量關系。教師可出示如下題組:①東東有120本書,媽媽的本數占東東的本數的■,求媽媽有多少本書?②東東有120本書,東東的本數占媽媽的本數的■,求媽媽有多少本書?③東東有120本書,媽媽的本數比東東的本數的■還多20本,求媽媽有多少本書?④東東有120本書,東東的本數比媽媽的本數的■還多20本,求媽媽有多少本書?”這一題組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一樣的,但條件卻完全不同。教師可讓學生試讀題組,再比較出這四道題的不同之處。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問題相同的情況下,條件不同,其意義、結構、解法都完全不同。解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地進行比較,讓學生體會到比較閱讀的重要性。

四、養成閱讀習慣,拓寬解題視野

經常發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在解題時,常常看錯題目抄錯數字,有的學生甚至連題目都還沒有看全就開始解答,造成解題結果很不理想。深究其因,是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但是,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卻又不在一朝一夕。作為數學老師,首先應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本閱讀習慣,并在教學和練習的過程中有效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如每次閱讀之后,可向學生提問:通過閱讀,你有什么發現?讀了文本之后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在解題的過程中,你有什么想提醒同學們的嗎……通過有意識的提問,讓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更專注更深入,能夠引發學生對數學文本的深刻思考。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數學方面的書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久而久之,學生的文本閱讀習慣將會逐步養成。

數學文本閱讀是數學學習的第一步。教師作為引導者,應指引學生走好這第一步。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數學學科的特點來重視文本閱讀數學,通過閱讀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共尋有效數學教學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