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教學活動中,手工活動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愛。這是因為在活動過程中,小朋友們人人可以動手,作品完成后均有成就感。從小朋友的興趣入手,挖掘手工活動中的各種教育因素,引導幼兒積極思維,大膽創造,對于培養“心靈手巧”的幼苗,是有重要作用的。在手工活動中,如何發展幼兒思維、培養其創造能力呢?

一、在對材料的觀察、思考、選擇、裁剪中發展幼兒思維,啟迪智慧

手工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有泥工、紙工、布貼、編織、自然物剪貼、自制玩具等。在每種材料的性質和作品之間,都存在一定的聯系和規律,這正是發展幼兒思維、開啟幼兒智慧之門的鑰匙。

在進行手工制作時,我并不急于告訴幼兒制作的方法和步驟,而讓他們先觀察范例,看看這些作品的材料、制作方法及制作步驟。到大班后期教“立體紙工”時,我改變了以往由老師準備材料的做法,讓小朋友帶來很大的掛歷紙,學著制作一只只可愛的動物、一座座別致的房子。在這個過程中,有空間思維的發展,有知識的運用,還有解決問題能力的鍛煉,經驗的積累,這就充分發展了幼兒想象能力。

二、傳授制作的基本方法,把創造的余地留給幼兒,培養其創造能力

當小朋友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后,經過老師的啟發和指點,他們便能插上想象的翅膀,讓頭腦中的童話世界在手中展現出來。我常常確定一個主題,教給制作方法,然后讓小朋友自己去設計內容,創造畫面。如在小班我利用小朋友印過手的印畫彩紙,進行撕貼教學。示范時我只講解了撕圓形、長方形、三角板,拼貼成小朋友的形象及其動作,其他的則由小朋友自己去發揮。中班時,我在設計“泥塑掛盤”的時候,只讓小朋友懂得用彩色橡皮泥可以在快餐盤上進行半立體塑造,方法是中間用大圖畫做主題,四周用細花邊裝飾,并注意兩者內容的相關、色彩的搭配,至于做什么,則讓小朋友自己去創造。大班有的手工制作難度較大,如果老師把整個步驟和方法都在課堂上講解示范完,那小朋友動手操作的時間就較短,創造力就難以發揮。因此,我通常是只講解示范主要的方法和步驟,然后讓小朋友獨立創作。課堂時間做不完的就讓幼兒把作品帶到課外,憑自己的能力完成。這樣,就能充分提高幼兒的創作水平。

三、用豐富多彩的范例使幼兒充分感受美和創造美

傳統的手工教學總是出示一個范例,再根據范例逐步示范講解,這可能有助于幼兒對該作品技能的掌握。但就培養創造性而言,豐富多彩的范例更可以使幼兒充分感受美,積累感性經驗,并從中受到啟發。此外,難易程度不同的多種范例也有助于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進行選擇、制作,使幼兒完成的作品各有特色,興趣更大。如教小朋友制作樹葉貼畫時,我就準備了“小貓釣魚”、“狐貍吃葡萄”、“跳舞的小人”等多幅范畫,使小朋友充分感受樹葉貼畫的藝術魅力。即使是單一的折紙教學,我也盡量啟發幼兒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裝飾,貼在背景紙上構成不同的畫面。到大班后,當小朋友掌握了一定的折紙技能后,我就讓他們各顯神通,合作完成大幅折紙主題畫。小朋友在制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把美表現出來,創造了一個生動形象的“兒童世界”。

四、提供動手的機會,重在參與

手工活動課上,如果教師給小朋友做好一切準備,只是讓他們照樣子折折、畫畫、貼貼,小朋友的作品可能會更整齊、更漂亮。但手工活動的最終目的不只是完成作品,還要發展小朋友的能力,培養其創造性。所以,更重要的是動手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幾年來,無論是小、中、大班,我都給小朋友設置不同程度的做做玩玩活動角。大班時還用各種月餅盒設計制作了一個可放材料、可貼作品的“手工角”,平時收集各種廢舊物品,讓小朋友在自由活動中嘗試。只要是認真的小朋友,有創造性的作品,我都給予表揚,而不論作品的好壞。這樣,小朋友就能更大膽地去創作了。

經過多年的實踐活動,我深深體會到:在手工教學活動中,不但要教給幼兒一些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充分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帶著一份愛心去引導幼兒積極思維,大膽創造,定能培養出“心靈手巧”的好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