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語文課堂“美”起來
作者:陜西省大荔縣埝橋初級中學 薛曉春
發布時間:2014-11-19 10:21:1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是一門美的藝術,語文學習更是追求美的過程。語文學科教育若缺乏美的教育,將是貧乏的教育。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把“美”帶到課堂上,把“美”滲透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美”的耳濡目染中愉快地獲取知識;在美的享受中啟迪心智;在“美”的熏陶感化中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以質啟“美”
1.內容之美。如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結尾富有哲理性的名言,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冰心的哲理詩《成功的花》,蘊含著成功來之不易的道理。閱讀這些文章潛移默化,熏陶感染思想情操,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語文素養。
2.形象之美。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反映人性光輝的作品,這些作品會讓人產生心靈的碰撞,會敲打出真、善、美的音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體味這些人類共同存在的人性美。無論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這些都表現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3.意境之美。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描繪了清新自然、安謐美好的農村勞動生活場景,作者那種淡泊寧靜的心情就蘊含在這種生活場景中,這種含有作者感情的場景,就構成了這首詩的意境。因而我們不但能領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辛勞,而且還可以品賞“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淡然。
二、以讀促“美”
1.讀中想象。如在教學《沁園春·雪》這首詞時,指導學生運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充滿感情地進行反復朗讀,通過想象真切地感知了祖國山河的壯麗、毛澤東的偉大抱負和詞風的雄健豪邁,這就是朗讀的魅力!
2.讀中領悟。朗讀,可以讓學生領會、領悟語文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朗讀,可以讓學生發展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培養創新精神,提高人文素養。以聲傳情,重視美讀。教師和學生聲情并茂的誦讀吟詠,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文中的人、物、景、情躍出紙面,形成立體思維,從而感受作品的美。
3.讀后思考。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如《我的叔叔于勒》在分角色朗讀后思考菲利普夫婦一家人在船上遇到一位有錢的于勒會是怎樣的情景,讓學生在讀后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
三、以品賞“美”
1.品語言。如《天上的街市》詩的后三節中五個句子連用了四個“定然”和一個“定”,怎么賞析這些句子呢?可從內容上啟發學生:所描述的事物明明都是出于想象,作者卻以斬釘截鐵的語氣加以肯定,是否矛盾?再引導學生揣摩寫作意圖——表明了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了信心。通過這種佳詞麗句的品析,學生就能領會詩人寄寓的思想感情,并受到鼓舞和感染,從而有助于提高他們認識美和鑒賞美的能力。
2.品結構。《鄒忌諷齊王納諫》是《戰國策》中的名篇,本文在結構層次安排上匠心獨運,采用了一系列的三層排比結構貫穿始終,以富于整齊美的結構體使文章變得簡明淺顯,輕靈自然。具體到各部分,文章是通過一系列的三層排比形式將三問、三答、三思、三比、三令、三賞、三變自然結合起來,從而使其結構層次顯得極為新奇別致。
3.品形式。如《海燕》一文中,高爾基正是運用對比、烘托、象征,鞭撻惡丑,褒揚美善,才塑造出了“海燕”這一飽含力與美、深刻反映了時代特征的藝術形象,從而吹響了一曲嘹亮的時代進軍的號角,喚醒民眾,鼓勵他們勇敢地投入爭取解放的斗爭中去,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四、以寫構“美”
作文指導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引導學生創造美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要引導學生多觀察、多閱讀、多思考、多想象生活中存在的自然美、社會美,進而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不是沒有美,而是我們沒有發現美,沒有用心去創造美。要想使語文課真正“美”起來,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上真正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如此一來,語文課堂便“美”從中生,我們的語文課堂便會情趣盎然,美不勝收。讓我們運用智慧引領學生走向美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