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與學校文化建設
作者:甘肅有色冶金職業技術學院、甘肅金昌市一中 高英俠 高佩德
發布時間:2014-11-18 17:08:2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以自身物質因素為基礎,在特定的環境中,通過長期積累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全部精神因素和精神生活的整體,是反映學校歷史傳統、辦學特色和推動學校健康發展的高雅的文化形態,是學校育人的重要環節,是學校最重要的課程形態。教師要通過以下五個方面助推學校文化建設不斷向更高層次邁進。
一、致力于搞好物質文化建設
以桌椅、微機為主體物,追求具有良好環境影響力的便于交流合作學習的格局,但又適度分隔,避免過大的干擾;地面、窗臺以綠色花卉適度點綴,窗面干凈整潔,窗簾懸掛整齊,遮陽但不影響采光,門面能夠告知他人室內功能和人員及責任主體;墻面以制度文化為主,重在激勵做好工作和搞好學習;桌面物品排列有序,高低錯落雅致,科目分類有序,便于查找;定期處置廢舊物品,不在室內殘留垃圾;黑板版面設計優美,主題突出,色彩鮮艷。總體要求是大氣、雅致,建設生態文明書香環境。
二、努力融執行者的意志于制度文化建設中
學校各項制度在建設的過程中,一般都要在一定范圍內征詢師生意見,尤其是教師的意見。教師應該關注這些制度,特別是與自己有著切身利益的制度,要把自己的思想通過民主集中的程序融入到制度當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班級內制度文化建設時,更要努力做到將執行者(學生)的意志融入制度建設的全過程,以便于形成應有的執行力,確保制度的內容落到實處。
【案例】某班級擬訂《公約》的過程:
第一,教師征詢意見。要求:
1.每個同學把自己出現過的違紀、不尊重他人、不守制度等的表現列出來。
2.把同桌和班級同學身上表現出的優秀習慣、好的做法寫出來。
3.把同組同學身上存在的不良習慣和問題提出來。
4.把老師經常性出現的問題提出來。
第二,梳理意見,形成條目。
第三,形成班級《公約》,名稱:我愛我班。
這一《公約》來自學生,融學生的意志于制度當中,內容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重在激勵學生自我約束,勢必能夠發揮制度應有的作用。
三、注重精神文化的激勵作用
1.倡導教師要有座右銘,不斷激勵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奉獻意識和質量責任意識。
2.要有個人成長規劃,明確專業發展方向和目標,通過不斷實現專業發展目標,產生成就感,激發新動力。
3.要對學生不斷激勵。課堂中要善于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大膽質疑反思,敢于創造、創新。如通過作業激勵,注重作業符號的激勵作用,如給出“笑臉”、“優等”、“甲等”,繪制“作業成效曲線圖”等。
四、積極發揮行為文化的引領作用
一個人成就事業是從播種良好的習慣開始的,正所謂“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教師需要遵守禮儀規范,并指導學生遵守行為規范。
在日常行為中有些行為是破壞性行為,對學生成長、發展起著阻礙作用;有些是建設性行為,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如提前候課,學生養成尊敬老師、遵守制度的習慣;與學生一道讀書學習,學生因羨慕而好讀書;與學生一道跑操,寫下水作文,撿拾垃圾,學生能夠意識到要求別人做的,老師自己率先做到了,產生親近感;主動家訪,與家長交換建設性意見,主動與問題學生交流思想感情,能夠更好地實現溝通,有效解決實際矛盾和困難。
五、精心創建符號文化
教師要精心創建辦公室符號文化和班級符號文化。班級文化符號應該包括班風目標、班級特色、班級主體顏色、班徽、班旗、班歌等。在創建的過程中要廣泛發動團隊成員,通過逐項征詢方案,開展論證和答辯活動,注重文化內涵挖掘和意義闡釋,凝聚人心,助推班級向著更高水平發展。
對于班級文化,要在論證確認符號意義的前提下,主動向外介紹班級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影響力,讓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到班級的榮耀、向上的力量和無窮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