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 綜合探索課程的研討與實施
作者:西安高新第三小學 魯鳳華
發布時間:2014-11-18 17:57: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作為中小學美術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綜合探索課程是貫徹美術教學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載體。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有效開展綜合探索課程呢?
一、當前綜合探索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教育理念守舊,缺乏開展探究式教學的認識能力。許多教師尤其是老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較深,加之自身又不愿意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他們對于新課程教學往往持著“你說你的,我教我的”的態度,用老方法教授新內容。還有一部分教師由于教學視野狹隘,自身對于新課程教學精神吃不透、弄不明,在教學實踐中也就只能抱著僥幸的教學心理,希望“以己昏昏,度人昭昭”,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2.師資力量嚴重匱乏,教學設施落后,影響了新課改的實施。許多學校一個年級眾多班級中只有一個美術課教師,在學生多、教師少,教學設備匱乏的情況下,對于教師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的要求,只能是一種天方夜譚式的幻想。而且,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需要設置各種情境,甚至需要借助于專門的場所和專業的研究工具來完成,這對于那些教學投入有限、教學設施單一的農村偏遠學校而言,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于是,當教學開展到相應的章節內容時,教師只能一帶而過,不做深究。
3.教學評價機制呆板,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參與教學的主動性不強。從當前綜合探索課程教學的實踐效果看,美術課教學中過度重視對美術教學技能技法的知識性教學而忽視了人文精神在美術課教學中的引領作用,從根本上違背了開展綜合探索課程的初衷。可見,要從根本上改變現狀,提高綜合探索課程的教學效率,教師必須要真正吃透新課改的精神,掌握綜合探索課程的各種教學技能,首先使自己真正成為素質教育的導師。
二、轉變觀念,提高綜合探索課程教學效果
1.轉變觀念,提高教師的認識水平。幼兒美術教育是啟蒙教育,鑒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中要有“大課堂”觀念,努力克服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中缺少開放性、太注重機械化模仿等弊端,為學生打開通向生活的大門,讓學生的美術學習從封閉走向開放。幼兒時期的孩子們接受新事物具有更為直觀的特點,他們的生活有限,教師就要善于創設教學氛圍,把生活藝術嫁接到綜合課程教學中去,讓繪畫融入生活中,用生活來解讀課程。因此,教師要學會創設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體驗美術的趣味,體驗美術的魅力,體驗成功學習的喜悅。
2.深刻領會綜合探索課程的教學指導精神,牢固樹立學生本位觀念。在綜合課程探索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與創作能力的提高需要經歷一個轉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由對繪畫、工藝制作等相關方面的技能知識逐步向智力智能轉化,由技能向智能的轉化,是一個由“外化”向“內化”不斷變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會逐漸凝聚為自主學習的品格,并最終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千方百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是貫徹綜合探索課程教學始終的基本原則。教師要根據這一指導思想,精心做好教學設計,精心組織課堂教學過程,大膽革新教學方法,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實新教改精神,推進新教改向更高水平發展。
3.改革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的藝術品位。綜合探索課程的內容設置大都簡單直觀、與學生生活經驗息息相關,與此相適應,新課改下的美術教學方式也應該是多元化、多樣化的。與傳統的那種只重視知識講授、片面強調學生技能技法教育的教學模式不同,新課改中美術教育者不再“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在“用”教材的過程中教師要達到得心應手的程度,需要綜合培養幾個方面的能力。第一,教師要掌握設置教學情境的能力。教學情境是教師根據特定的教學內容,在全面衡量學生學習掌握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時空要素而構建的教學情節,其具有“寓情于理,情景交融”的特點。第二,教師要有“大課堂”意識,要具備用藝術的方式體驗生活、解讀社會的能力。第三,教師要具備整合各種教學資源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