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手段決定教育效果
作者:唐金龍
發布時間:2014-11-14 15:04: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坦率地說,我們現在的教育手段較為單一,就是把學生關在課堂里,讓他們沒完沒了地做習題,進而考出高的分數來,就認為是成功的教育。當然,期間也有讓學生走出校園的,那只是作秀而已,并不構成教育的宏大敘事,只是小小的插曲。
教育手段無需多么繁雜,只要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現實生活,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創造基因。看一看,就是讓學生有充分觀察的機會,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想一想,再讓學生動手實踐一下。反復這一過程,正是學生思維品質能夠得以有效培養的完整鏈條。
哈尼族有位著名的接骨醫生,他的醫術很高超,自配的接骨草藥有著神奇的療效。接骨醫生的醫術卻并非祖傳,也只是一次偶然機會讓他成為神醫。
有一年,他背著背簍去采藥,在一處斷崖旁沒有抓牢,失足跌下了懸崖,他摔斷了一條胳膊。這位醫生掙扎著起身,尋找帶來的那把柴刀。柴刀離他不遠,他忍著痛走過去,卻發現柴刀落下來時,恰好砍中一條蜈蚣。醫生撿起那條斷成兩截的蜈蚣,放在已經有點壓扁的背簍里,因為蜈蚣也是一種珍貴的藥材。
胳膊上的疼痛讓醫生行走有些困難了。他坐在草叢里,準備休息一下再走。這時腳邊竟然又爬過來一條蜈蚣,圍著他轉來轉去而不肯離去。醫生很奇怪,蜈蚣見人總是要逃掉的,這條蜈蚣卻不怕人。
因為手臂疼,醫生沒有去捉那條蜈蚣,而是歇息了一會兒往家走。奇怪的是,每次他坐下來休息,都會看到那條蜈蚣爬過來。醫生似乎想到了,背簍里那條斷成兩截的蜈蚣,一定是它的伴侶。
醫生于是從背簍里把那條斷成兩截的蜈蚣拿出來,放在草叢里。那條蜈蚣急忙爬過去,圍著斷成兩截的蜈蚣嗅了嗅,竟然轉頭爬進草叢,醫生奇怪地坐在那里觀察著。
不一會兒,那條蜈蚣又爬了回來,嘴里噙著一片嫩綠的葉子,它用嘴把斷成兩截的蜈蚣首尾相連,然后把嫩葉覆蓋在那條蜈蚣連接處的上面,自己靜靜地守候在旁邊。大約半個時辰之后,那條斷成兩截的蜈蚣竟然連在了一起,慢慢地蠕動了幾下,然后和那條蜈蚣一起爬進了草叢。哈尼族醫生顧不得疼,馬上在附近尋找起那樣的嫩綠葉來。那是一種長在細藤子上的葉子。哈尼族醫生就用那種葉子給自己接骨,一段時間后,竟然痊愈了,那種神奇的草藥就是現在的接骨草。
那位醫生只是用眼睛認真看了,看到了奇跡的發生,并抓住了這一機遇?,F實生活中,當你把看到的現象認真想一想之后,還是能發現現象背后的一些本質問題。這需要腦子想一想,想得透徹便會有收獲。我們教育最需要的一環,就是要設法讓學生有想一想的空間。不要用死知識把他們頭腦塞得太滿,不要把他們的時間占得毫無縫隙,讓他們哪怕是靜靜想一想,也會得到屬于他們自己的收獲的。
至于說到做一做,自然就是指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如果不能在主觀上重視這一點,在客觀上訓練這一點,至少應該允許學生有一點自我空間。
英國醫學教授約翰·格登獲得201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當年一名老師這樣評價他:“我相信格登想成為科學家,但以他目前的學業表現,這個想法非?;闹?,他連簡單的生物知識都學不會,根本不可能成為專家。”少年時的格登,曾被生物學深深吸引,在學校養過上千只毛毛蟲,并看著它們變成飛蛾,此舉引起了老師的強烈反感。當時雖然老師斷定他根本不可能成為專家,對他的行為也強烈反感,但他還是在學校里養了毛毛蟲,還是高興地看著它們變為飛蛾。
作為教育者,即便你認為學生不具備成功的潛能,也不能成為你阻止學生做他們感興趣事情的堂而皇之的理由。畢竟,學生的個性特征是有差異的,所以說是否允許學生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是另一回事。從我們時下功利的角度看,格登當時是個標準的“問題學生”。他的成功也明確告訴我們,不能僅從自我標準來評判所有學生,非主流的行為不一定就沒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