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歸納過自己從事文藝工作近半個世紀的經驗,就是“文化化人,藝術養心,重在引領,貴在自覺”這16個字。在引領社會風尚、造就良好文化氛圍、提升民族精神力量方面,藝術教育始終都需要發揮重要作用。

發展藝術教育不是為了說教

近些年,藝術一度懸置了應有的教育功能,出現了一種傾向,即只講群眾喜不喜歡、高不高興、歡迎不歡迎,忘掉了教育引導群眾;只講收視率、只講票房、只講碼洋,忘記了提高民族的素養。政府現在強調藝術教育問題,既是一種藝術觀念上的糾偏,也是適應時代需要的新舉措。大力發展藝術教育,不是為了對內說教、對外推銷我們的信仰,而是為了對內滿足人們進行藝術鑒賞乃至藝術創作的需求,寓教于樂地推動個人乃至民族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講清楚中華民族文化對人類文化的獨特貢獻。21世紀新十年之后的今天,中國的藝術教育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上。經歷了經濟的迅猛發展,經歷了文化的劇烈變遷,我們發現,社會文化氛圍的總體營造,人民審美素質的整體提升,民族精神格局的全面調整,乃至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的走向均衡和深入,更加迫切需要加強和拓展藝術教育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深情地說過,“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這實質上就離不開藝術教育。

2011年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是中國高等藝術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這是絕佳的歷史機遇。我們要借著這個機遇進一步發展藝術學領域的學術研究,審視關于藝術創作與鑒賞的現實問題。學術研究要與藝術創作、藝術鑒賞、藝術教育等領域的實踐密切配合,一起開創中國當代藝術繁榮的美好局面。比如,我們常常談到藝術創作要追求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同時也要關注到吸引力與感染力,即所謂觀賞性的問題。認識清楚這個問題,不僅是藝術理論建設的需要,也是現實藝術創作的需要。思想性和藝術性屬創作美學范疇,觀賞性屬接受美學范疇。接受美學范疇的問題不能推給創作美學范疇去解決,觀賞性問題不能單一地推給創作者去解決,而是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受眾素質,一方面要努力凈化鑒賞環境。對觀賞性起決定作用的,不是作品,而是受眾,是受眾的人生閱歷、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以及受眾所處的文化環境。如果總是制造媚俗的熱點去誘引受眾,炮制大量的低級趣味作品,如果允許這種文化氛圍繼續存在,觀賞性的問題是很難解決的。要相信,任何精神生產在生產自身的同時,也在生產自己的欣賞對象。再美的音樂,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也是沒有用的。就像在維也納,從小孩到老人的音樂素質都很高。新年音樂會并沒有什么翻新,都是經典音樂,但是經久不衰。音樂也因之成為了那個民族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才是我們的藝術教育應該追求的理想境界。

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不可分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尚,一個社會有一個社會的氛圍。風尚是育人的,氛圍是養心的。普及藝術教育,是藝術發展、文化繁榮的題中要義。普及藝術教育,能夠為人民的文化生活構建美好的風尚,能夠為民族的文化生態營造和諧的氛圍,以體現中國當代社會的文明水準,改變當下文化生態環境令人憂慮的現實狀況。所謂的精英和大眾都是人民的組成部分,從根本上是不可分的。面對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二分的現狀,必須盡力彌合它們之間的鴻溝,必須注意這兩個教育領域的互相配合,同時,兩者都要致力于幫助人們贏得藝術自信,從而樹立文化自信,都要講大道,存大德,以道引人,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藝養心。牢記普及與提高的辯證關系,牢記“把滿足群眾與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適應需求與提高素養結合起來”,牢記“著意于久遠”的戰略眼光,這在推進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尤其重要。

我特別想強調的就是,人民是我們國家的主體,藝術創作應當以人民為中心。我們的文藝源于人民,服務人民,表現人民,最后創造者也是人民。重視人民的喜歡、高興、歡迎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拿人民喜不喜歡、高不高興、歡不歡迎作為衡量一部作品的唯一標準,那就失之片面。喜歡、歡迎、高興是重要的標準,但不是全面的標準。全面的標準,是既要受到人民的歡迎,又要能夠教育引導人民。我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少聽到“教育”這兩個字,但是唯物史觀和辯證思維告訴我們,既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又要教育引導人民,這才是全面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精辟地指出,“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正確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系、適應與引領的關系,是辯證思維的必然結論。

毋庸諱言,今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娛樂講得太多了。娛樂是需要的,但過度娛樂、娛樂至死是可悲的。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看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那種物欲橫流的思潮,那種因彰顯主體意識引來的極端個人主義傾向,那種對工具理性的盲目崇拜,造就了人性的片面發展,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所有這些,都要靠文化、藝術、教育,尤其是哲學引領來加以匡正。藝術的最高目標、最佳境界是審美,審美的最佳狀態是超功利,是造就個體的審美人格——因為當人類面對物質欲望的膨脹、面對工具理性的泛濫、面對技術市場主義的襲來時,審美人格是匡正每一位個體的思維走向、令每一位個體更加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正確途徑。

高校要給人才全面發展“補好課”

我歷來認為,高等院校是民族思維的先鋒陣地;高等藝術院校,是民族藝術思維的先鋒陣地。普及藝術教育,各級各類的學校都是重要的、基礎的陣地,高等院校更重任在肩,理應互相配合,充分發揮各自的教育資源優勢。高等院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的后端環節,在藝術教育經歷了長期無序化發展的今天,尤其要擔負為人才全面發展“補好課”的重要職責。一個人只有具備了感受美和鑒賞美的能力,才能夠去表現美和創造美。一個高度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民族理應推動本民族頂尖的藝術家帶著他們頂尖的藝術作品,走進高等院校去適應青年人的需求,提高青年人的素養,既服務于他們又教育引導他們。同時要做的,也是更重要的,高等院校要做好藝術類基礎課程的建設,要成系列、有特色,要常設常新;要支持學生藝術活動、學生藝術團體的建設,要給年輕人提供發展藝術興趣的平臺。藝術教育一定要從“課外”回歸到“課內”。如果這些努力能夠長久地堅持下去,它們的良好影響將不只是屬于高等院校的,而且是屬于整個中華民族的。

其他社會組織,在普及藝術教育方面也要當仁不讓。比如,各級電視臺。像我們國家電視臺最近播出的《父母愛情》、《原鄉》、《大河兒女》,普通人、平凡事中的家國情懷,娓娓道來,這些作品在引領當代青年把個人的愛情、理想、信仰、追求融進國家的責任、時代的擔當方面,可以很好地帶動青年人的精神成長。這樣的作品應當多制作多播出,一定要正確處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堅持社會效益是最高標準。要認真學習、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藝術要像陽光一樣哺育年輕人

山東“十藝節”辦得好,老百姓反響也不錯。這種運作模式,非常有助于營造全社會良好的藝術氛圍,提高人民群眾的藝術素養,值得推廣。當然,也不能盲目地大面積鋪開,不能重“量”不重“質”,還是要盡量高質化、系統化和常態化。同時,也要大力拓展社區藝術活動的渠道,讓老百姓在家門口欣賞藝術,讓老百姓親身參與到藝術中去,最終讓藝術成為日常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讓“德智體美勞”中的“美”真正融入人們的血液、滲透進人們的精神世界。這便是“人生藝術化”的最佳境界。

藝術活動尤其要如同陽光一樣哺育年輕人,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公民觀,驅散他們心靈中形形色色或強或弱、或多或少的“精神霧霾”,引導年輕人把個人的“夢”匯聚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去。開展各種藝術活動,切忌“形式大于內容”。要引導和培養當代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審美人格,必須“導向為魂、內容為王、品質為上”。與各種門類的藝術創作一樣,藝術活動的規律也需要好好研究。要踐行習總書記的指示,“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 (選自《中國藝術報》,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