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引領 分享智慧 助推我市教育內涵發展
作者: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葉同心
發布時間:2014-11-14 15:01:3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科學研究的專業引領和強力支撐。近年來,西安教育堅持行政推動和教科研引領并重的工作思路,以“兩改革、兩創新”為抓手,強力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西安市教科所緊密圍繞市中心工作,堅持立足新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全面深化和提升全市中小學教師隊伍素質,為實現我市教育改革發展 “高品位、精內涵、強特色”的戰略定位提供業務支撐,在教師專業成長和內涵式發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一、“大校本研修”,搭建教師隊伍均衡發展平臺
在我市“大學區管理制”改革推進過程中,西安市教科所充分發揮“研究、指導、服務”的職能,指導各學區長學校積極探索學區內學校“捆綁式發展”的有效途徑,打破校際間原有的教育教學資源管理的壁壘,充分發揮優勢資源的輻射作用,搭建“大校本研修”平臺,實現學區內教育教學資源共享,促進“合作、對話、創新、共進”的教研文化的形成。
目前,全市1788所中小學,共組建416個大學區。全市共同設立研究課題3736項,開展學術教科研活動2775次,參與校際交流教師49918人次,實質性互派交流教師1697人,短期交流教師5610人次;組織公開課4390節,示范課1924節,觀摩課1789節;座談會1431次,研討會1223場,報告會777場,培訓會987次;共享教育教學設施3074次,惠及教師24060人次,惠及學生80余萬人。
(一)樹立“大校本研修”理念。利用大學區優質教師資源,營造大校本研修氛圍,形成大校本研修文化,本著典型引路、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經驗推廣的原則,實現“大校本研修,優勢共享、合作共贏”的工作目標。
(二)搭建“大校本研修”平臺。以學區長學校為龍頭,帶動學區成員學校,建立大校本研修基地,構成了“學校—大學區—區縣—全市”的四級研修網絡聯動運行機制。各研修基地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組建大學區教研組及備課組,名師引領,共同參與,有效促進教師研修。
(三)探索“大校本研修”模式。大學區管理實施“捆綁式發展”,逐步在“大學區”內實施“九統一”:統一管理策略、統一共享設施、統一教師調配、統一師資培訓、統一課程規劃、統一教研活動、統一組織備課、統一質量監測、統一評價激勵。為了讓這“九統一”落到實處,各區縣先后出臺了系列政策,健全了相關規定。
(四)提升“大校本研修”質量。大校本研修促使區域聯動、校際聯動頻繁,在學區長學校和名師的帶動下,教師學習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多,拓寬了教師視野,同時也促進學校文化建設、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不斷提升。一年來,各區縣逐步實現了教師從“學校人”向“學區人”轉變,先進經驗從“學校智慧”向“學區智慧”轉變,常規教學從“學校研修”向“學區教研修”轉變,質量監測從“學校評價”向“學區評價”轉變等,這一成效受到了中央、省、市新聞媒體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積極肯定。
二、小課題研究,激發教師專業成長內驅力
小課題研究得到了我市一線教師的積極響應,在區縣教科研部門和基層學校的大力配合下,形成了“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的良好局面,極大地喚起了教師作科研的熱情,成為驅動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劑“良藥”。
(一)理念引領先進。小課題研究以“問題即課題、行動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為基本理念,構建了符合我市教育教學實際的實踐路徑,已成為我市教科研工作的一大特色。
2013年全市有14個區縣的859所中小學、幼兒園、職業學校,共5692項小課題獲得批準立項。與2011年(2343項)、2012年(3351項)相比,小課題申報數量分別增長了130.6%、68.7%,涉及學校分別比2011和2012年增長了70.8%、13.3%;根據課題申報數量和學校科研能力,小課題研究實驗基地學校也從2011年的25所、2012年的37所增加到64所,分別增長了152%、70.3%。涉及中小學、幼教、職教、特教共28個學科,研究范圍涵蓋了一線教師教育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這些增長率既反映了一線教師對自身專業能力發展的渴望,更反映出一線教師希望以小課題為突破口、切實解決教學中實際問題的需求。
(二)運行模式科學。傳統的教育課題研究成果多以文本形式呈現,西安市的小課題研究采用低碳無紙的網絡呈現,通過課題研究者的“課題博客”全方位展現小課題研究的過程及成果。獲得立項的每個小課題都有一個專屬博客和學科指導專家,課題研究過程中從開題、中期、結題報告到課題研究的所有過程性資料和成果都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上傳至專屬博客,學科專家及時點評指導,交流互動。課題研究置于一個公開的可以實現交互的平臺上,打破了傳統校本教研的時空局限。
小課題研究從課題的立項選擇到實施研究,從文獻研究到行動研究均由課題參與者自主完成,不再是培訓活動中被動的“聽”,而是動手動腦,方案設計、行動跟進、成果網絡呈現,甚至博文的版面設計都需要研究者親力親為,許多教師感慨地說,“小課題研究不僅讓我學會了研究,還讓我學會了使用博客,精通了電腦技術。”
小課題研究允許“一題多做”,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不同教師就有了相互交流的機會, 他們通過“課題博客”之間的同題交流實現了跨區域的相互學習和研討,僅2013年我市約有25000多名教師參與了小課題研究,從2011年至今的三年中有近10萬名教師參與,教師的專業成長效果顯著。
為了對教師的課題研究進行有針對性的引領,我們在全市范圍內選聘了近百名各學科兼職指導專家,通過博客對課題進行全程跟蹤和指導,與課題研究者不斷互動研討,交流指導,實現小課題為載體的博客平臺研修。
小課題研究“基于自身問題”的解決,采用小問題切入,小步子推進,小收獲累積的方式進入以往顯得高不可攀的課題研究,滿足了不同教師的發展需求,變“要我研究”為“我要研究”。這種不預設門檻的“草根研究”,點燃了一線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熱情。真正做到科研 “彎下了腰”與基層的對接。
三、立體式培訓,增強教師隊伍持續發展后勁
(一)實施每年培養1000名教學能手、教學骨干、學科帶頭人工程。自2011年起我市啟動西安市市級教學能手、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培養工程,連續三年進行了“能手、骨干、學科帶頭人”梯隊工程的培養、培訓和賽教認定工作,共培養教學能手1797名;骨干教師869名;學科帶頭人797名。初步建立起西安市骨干教師體系,造就了一支在推動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中發揮帶頭作用的骨干教師隊伍。
(二)實施“大學區”校本研修骨干教師培訓工程。配合我市“大學區管理制”改革,西安市教科所從2013年起,每年計劃從“大學區管理制”改革、校本研修兩大內容的結合點上培訓教師2500名,鼓勵一線教師積極、深入探索“大學區管理制”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修組織方式,充分發揮“大校本”研修效能,提升薄弱學校的軟實力。
(三)實施學科能力提升培訓工程。 鼓勵學科教育科研工作百花齊放,逐步探索形成具有西安特色的學科教研活動,探索“研訓一體化”模式。計劃從2013年起,中小學24個學每年進行兩次各具特色的學科教科研活動,總計參與教師不少于5000名。
教師專業發展是我市教育內涵發展的關鍵,而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則在于喚醒教師自我發展的內驅力。我市以教師骨干隊伍體系建設為核心的立體式教師培訓工作有效地激活了教師的成長熱情,為構建高素質教師隊伍提供了應有的師訓保障機制。
四、綜合素質考試,推動全社會素質教育實踐
2013年西安市“兩創新兩改革”中的素質教育創新實踐初顯成效,學生和教師綜合素質考試試卷的鮮明導向作用得到了學生、教師以及社會的廣泛認可,試題的質量和水平非常好地發揮了助推全社會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作用。
(一)考試定位:有好的教師才會有好的教育,教師綜合素質考試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對學生實施更好的教育。因此,西安市六月份的學生綜合素質考試和11月份的教師綜合素質考試都是為了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采取綜合性措施來推動、落實素質教育的戰略目標。
(二)試題特點:為了命制好這兩份試卷,西安市教科所下了很大的功夫。我們認為,試題在引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引領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理念、轉變教師落后片面教育方式和教學方式、增強社會各方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等方面,有著很強、很鮮明的導向性。試題素材絕大部分來源于教師身邊發生的典型教育教學事例,發生在學生身邊學習、生活、交往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并注意選擇優秀教師、優秀學生的典型案例和有關教育的名言警句,整張試卷充滿正能量,有很強的教育性。試卷中的分析應用實踐與創新兩大題型,分值占全卷的一半,不僅考查教師、學生對具體問題、事例的看法,更側重考察教師、學生的做法,即使在選擇題當中,也有很多點考查教師、學生在實踐中的具體做法,使試卷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試題選點盡量注意與國家和地方教育改革大政方針政策相結合,與國際、國內重大政治、經濟熱點問題相結合,試卷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三)試題依據與目的:學生綜合素質考試以引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為根本出發點,提高學生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綜合能力。考試內容以教育部關于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六個維度的內容為依據(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運動與健康、交流與合作、審美與表現)。既關注學生基本學習態度、主動學習意識,更關注學生明辨是非、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綜合素養。
教師綜合素質考試依據《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結合我市新課程改革和中小學教師的實際進行命題。通過試題的實踐性、應用性、探究性和開放性,引導廣大教師樹立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引導教師重視自身創新能力、人文素養和實踐水平的提升;引導教師終身學習、不斷反思,以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尤其重要的是引導廣大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重視和落實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并不斷提高素質教育的實施水平和質量。
學生和教師綜合素質考試是全國迄今為止落實素質教育戰略主題的創新之舉。這一創新型評價體系的實踐研究充分運用了考試評價的導向作用和反饋校正功能,使得我市教師和學生以及全社會形成了培養綜合素質的意識、研究綜合素質的熱情和提升綜合素質的渴求,引發了全社會對師生綜合素質提升的積極呼應,對我市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提升和發展產生重要的作用。
大力推動教育內涵式發展、提升教育軟實力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市基礎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務。在實踐中,我們深切地認識到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產力,科研意識、科研能力、科研水平是促進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只有通過科研來反思教育行為,分析、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探索新途徑,總結新規律,才能改變“日光加燈光,時間加汗水”、“耗時、耗量、耗精力”的外延式發展模式;才能帶動基層學校的內涵式發展和特色化辦學,形成獨特的風格、品牌與傳統,具備強大的競爭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會繼續以科學研究為引領,努力為教育決策提供參考和服務,圍繞教育改革發展中突出的問題引導學校和教師開展扎實的教育科學研究,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我省、我市基礎教育發展軟實力的提升做出自己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