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守山區 播撒愛心鑄師魂——記商洛市商州區沙河子鎮鐘鋒小學校長黎小衛
作者:本刊記者 張英
發布時間:2014-11-14 14:59: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他,十多年如一日,迎著茫茫大山初升的朝陽,把自己的青春年華無怨無悔地奉獻給一批又一批大山深處的孩子。他,伴著坎坷崎嶇的山道,跋涉在邊遠山區的教育事業上,宛如一支紅燭點燃了山區的智慧之火,照亮了文明之路。他就是現任沙河子鎮鐘鋒小學校長黎小衛同志。46歲的他家住沙河子鎮長川村三組。1999年7月,他抱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之情,無怨無悔地加入到了“人民教師”這一行列。先后被組織分配于碾子凹小學任教整整十多年,2011年9月又被組織調往鐘鋒初小任校長至今。白駒過隙,不經意間15個春秋已悄然而逝。在這15個年頭里,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山區小學教師,為了不耽誤孩子們讀書,他時刻堅守于三尺講臺;作為一名山區學校教育領頭人,他深愛著黨的教育事業,默默地用愛心與執著譜寫著山區小學教師的壯美之歌。
無私奉獻,以校為家
“為別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須放出光芒——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前蘇聯的捷爾任斯基這樣說。黎校長正是這樣的人,他中等個兒,臉稍黑,言語少而精神矍鑠,做事沉穩而顯樂觀。
5年前,由于長期廢寢忘食奮戰于教學一線,黎校長終于積勞成疾患了嚴重的心臟病。住院期間,他躺在病床上,惦念的還是工作與學生。病未痊愈,就再三請求出院,他的這種敬業精神不僅感動著醫生和護士還有身邊的每個人,如今,他還是藥不離身。除了繁雜的管理工作外,他主動要求帶了全校安全和四年級的數學與品德課。盡管四年級只有9名學生,但他教書育人仍然一絲不茍,兢兢業業。除了公差,從不因私請假而耽誤孩子們學業。若是遇到寒冬,大雪封路車輛無法行駛時,他會天不明從家步行20多里趕往學校,為的就是給學生上好那一節課,照看他們安全到校,安全回家;為的就是看到孩子們花兒般的笑臉。
俗話說:“澆花要澆根,幫人要幫心。”在師生交往中,他善解人意、幽默隨和,學生都很愿意親近他,并心悅誠服接受他指出的缺點與錯誤。課堂上他嚴格要求,課余亦如老頑童與孩子們一同運動,一起游戲,傾心交談,并適時地滲透科普知識和人生觀教育。只要他出現在校園內,學生們就會一窩蜂似地圍上來,說說笑笑、歡歡鬧鬧。他愛學生,對學生的愛甚至超越了自己的兒女。他所帶的四年級的學生王紅軍說:“黎老師很愛我們,從來不打罵我們,總是給我們講道理;他還經常給我買學習用品。那天,我父母進城沒人給我做飯,黎老師還親自給我做飯吃,我很感激黎老師。”
四年級學生于燕馨說:“黎老師教育我們,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樣都是頂門立戶的人,女孩子也可獨當一面,同樣可以為祖國為人民貢獻自己的一切。”
問一位二年級的小男生:“在學校里,你最聽誰的話?”小男生不假思索地說道:“我最聽黎校長的話。”“為什么?”記者問。他笑嘻嘻地對記者說道:“上個月的一天早上,我凍得肚子疼,是黎校長用他的摩托車帶我去診所看病的,藥錢還是他付的。”聽完這些,記者又多問了一句 :“你長大想干什么?”“我長大后要像黎校長一樣在這兒教學。”
愛的力量竟然如此神奇!難怪一位教育家這樣嘆道:“教育就是一門愛的藝術,教育中缺少了愛什么都不是。”
心懷大志,
努力改善辦學條件
鐘鋒小學位于沙河子鎮最北端的鐘鋒村,離市區有70多里,是由原鐘鋒村、高峰村、石翁溝村三村合并而成。海拔1400多米,山大溝深、住戶分散在七溝八岔,崎嶇的山路給群眾出行與孩子上學帶來了不便。鐘鋒小學現有5名教師,有學前班到小學四年級30多個學生。他剛來時,除了一座像樣的教學樓之外別無其他。教師宿舍還是80年代的土木結構的瓦房,已在風雨中飄搖;師生灶房更是破舊不堪,經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師生廁所多年失修、倒塌嚴重,安全隱患重重;操場坑坑洼洼,早操及體育課無法正常開展;課桌椅損壞嚴重,教具十分缺乏,以致影響到正常教學。他發動老師和學生,自帶工具平整操場,上山挖回獨特的草木綠化校園;利用建教學樓剩下的邊角料和教師們一起修建廁所,修房補漏;在僅有的經費內,節減無謂的開支,增添教具、實驗體材及體育用品,滿足孩子們全面發展的需要;經過他多方努力,在中心校的支持下,建起了嶄新的教師宿舍和師生灶房。在他人格魅力的感召下,西安一位愛心人士為學校捐贈30套課桌椅;也有愛心人士稱,愿意為學校捐贈10多臺電腦,建立微機室開展信息技術教育。
辦學條件日趨完善后,他又為寄宿學生的生活焦慮不安。由于時間關系,離校較遠的學生早上放學都不回家,午飯就在學校將就吃。一般情況下,學生早上來校時從家帶饅頭與咸菜,師生灶只負責一碗稀糊湯,學生就是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日復一日,營養的不足,面黃肌瘦,纖弱矮小,他心里十分難過。歷經多方努力,他為這些上灶學生都申請到了“一補”與全校學生的“營養早餐”。如今,每當他看到這一張張天真活潑的臉蛋,一雙雙對知識無限渴望的眼睛,黎老師心中就會涌起一股股強烈的使命感:山村的孩子們雖然穿著破舊,但他們需要知識,只有知識才能擺脫貧窮,才能改變落后的面貌;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孩子的命運,使他們走出山門。因此,無論環境多么惡劣,他總是想方設法克服重重困難,認真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學校雖小又處深山,但教育質量卻連續多年在全鎮十多所學校中名列前茅。
精誠團結,共同進步
鐘鋒小學共有5名教師,大部分離家較遠,時常以校為家。在生活上,他總是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幫助有困難的同事,免除其后顧之憂安于教學。郭鐵柱老師常年受高血壓病困擾,他總是對郭老師噓寒問暖,關懷備至。郭鐵柱老師經常是帶著藥瓶去上課,因為他的感動反而很少請假。他主動請纓,把郭老師代的音樂和美術也交給自己帶。郭老師常常與人講:校長都身先士卒了,于情于理我們都沒的說。董振富老師煩心的事也挺多,兒媳的服裝店生意不景氣,兒子干的建筑活時有時無,這些瑣事都或多或少地影響到董老師的工作、生活和心情。黎校長就逐個為董老師排解,先將自己的工資借予老董扶植他們服裝店的生意,再是在州川一帶為其兒攬活、找事。董老師的臉上慢慢恢復了笑容,工作干勁十足。
他用人格魅力贏得了同事的信任,大家有難同解,有責共擔,建立了深厚的手足之情。日常工作中,他注重學校教育教學研究。每周三是雷打不動的教研教改研討會,教研教改是他和同事們的必修課。在長期的教學研究中,他始終堅持落實三個方面:情趣、發現、培植。在課堂上,用“情趣”培植學生學習的興趣,借助課堂視覺,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以發現生活中的美,提升學生生活品味;善于發現學生的學習特色并強化為學生學習的自信;培植終生學習與人格完善的種子,形成自強自立、健康陽光的人格。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研究,他在教育教學管理上形成了一套獨有的評價體系。那就是:“嚴、愛、細、活。”
“嚴”就是要嚴格要求師生,讓師生在日常的教與學中養成嚴以律己的行為習慣。“愛”就是多用愛心來感染師生,讓每個師生都要有愛心,用愛溫暖彼此以達到團結奮進的目的。“細”就是在學校與班級的管理方面,學生的健康與安全方面,教育工作要扎扎實實,從細微的小事抓起,從身邊點點滴滴抓起。“活”就是教育管理學生的方法要靈活多樣,不能古板單一,多通過有益活動來發現孩子的優點與潛能,從而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嚴以律己,廉潔從教
黎校長的生活很節儉,對于學校的開支總是精打細算,把省下來的錢毫不吝嗇地投入到了教學和寄宿生的生活當中。說句實話,他連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他對自己很苛刻,但對孩子們卻從不計較。當記者問他有什么困難時,黎校長說:“我最大的快樂就是能每天看到這些山區孩子的笑臉,能讓他們生活的好、學得好,將來成為對祖國對人民有用處的人。”他沒有說自己的困難,只說學校校舍有點陳舊,30多套桌凳用了十幾年,都已破爛不堪,能給換下來就好了。如果能有幾萬元錢,他就和老師自己出點力,把校園和校門口到村公路的一段路硬化一下,再給教師更換一下床鋪和辦公桌椅,改善下辦公條件。他說,自己是山里人,也愛山里的孩子們,一輩子呆在山里教書育人很知足。我們知道,他還有一位75歲的母親有病常年臥床;一雙兒女正在上學,妻子在外打零工。家庭困難可想而知,但他只字未提;心里裝的還是學校和師生。如今,像這樣的人不多,他才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
當我們離開時,董振富老師悄悄地告訴我們:黎校長為了不耽誤工作和給孩子上課,已經把患病不能自理的母親接到了學校照顧。黎校長既要做個好老師,還要做個好兒子,真不容易啊!
黎校長對教育事業的一往情深、執著追求、默默奉獻,得到了組織與師生的好評,社會的認可,也多次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表彰與獎勵。面對一項又一項榮譽,他這樣告誡自己:“人生的宗旨是對事業的開拓進取,無私奉獻;人生的品格是為人作風正派,處事公道;人生的價值是對社會有所作為,為眾認可。”他就像邊遠山區里一支燃燒不息的蠟燭,為農村人傳播著文明和科學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