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學政治課教師 對“君子務本”的實踐——記2014年陜西省教學名師、西安財經 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教授陳曉莉
作者:本刊記者 楊曉青
發布時間:2014-11-14 14:57:4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1984年從山東大學歷史系畢業后來到西財,開始游走于教與學之間,堅守思政課陣地30年。就我這樣的學歷背景,在我們這樣層次的學校,做所謂的研究大不易,何況一個政治理論課教師?授課任務繁重,領導和學生對授課效果都要求很高,都不太滿意。很多同學寧可在最后一排和同學擠一把椅子,也不坐在第一、二排的空座上。開學第一天上課很多同學都是來探行情的,知道老師上課是否愛點名、考試是否愿意抓補考等,了解清楚了,就可以決定下堂課來不來了。考試前幾堂課,等著老師給畫重點題,到時候一背就能及格。用人單位會看學生的專業課成績,會看英語四、六級證書,沒聽說哪個單位會問學生思政課打了多少分。講政治理論課得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一個老師,可能作一次報告很精彩,但若把一門108課時的‘概論’課堂堂講精彩,就不一定能做到……教師教育學生,是要傾注心血的,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傾注更多的心血……”
這是陳曉莉教授在一次發言中發自肺腑的話。對于剛畢業不久的我們來說,再清楚不過大學政治理論課的尷尬處境,所以對此特別有共鳴。然而,與大部分高校政治課老師照本宣科,無視學生反饋,只會一味指責學生不刻苦的做法不同的是,陳教授卻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對于一名大學政治理論課老師的意義所在。
教學為本
勇做教改先鋒
陳教授告訴記者,大學教師要務本,就是要以德為本。它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教師要以德為本即教師首先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要有仁愛之心,要以身作則,因為師者乃人之模范;二是教師要教育學生以德為本,以德立身,即教師既要教書,更要育人,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做一名好的思政課教師必須掌握教育、教學之道,這是把教育理想轉變為現實的橋梁。通過6年多教學實踐,陳曉莉教授探索并實施“概論”課“面向社會,實踐育人”的“四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即堅持以課堂實踐為主陣地、以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為延伸、嘗試改革“概論”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四個環節相互統一、相互滲透。實踐證明,這一探索對于高校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和人才培養作用明顯,成效顯著。
課堂內的實踐教學摒棄了傳統的純理論講授,根據各課程、各章節的不同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變傳統的灌輸式為互動式,采取啟發、探究、討論、組織學生演講、辯論、互動參與的實踐性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教育和教學過程,既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主動性,又重點培養學生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概論”課聘請企業勞動模范、創業成功人士、企業管理者、村官、村民代表、普通村民和大學生村官進課堂,幫助大學生了解中國社會一般圖景,為以后“走出去”實踐做好了專業、技術、調查選題及心理的準備。
校園實踐,指校內課外實踐,即體驗性實踐,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通過引導學生參與校園公益活動、社團組織、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式,使學生在切身體驗和感受中強化教學效果。陳曉莉教授自2006年起親自組建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第一個學生社團“政治學社”之后,“實踐與求知協會”、“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等社團依次成立起來,她目前兼任“暖風”等四個學生社團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社會調查以及進行課外釋疑解惑等方面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拓展性實踐的主要方式是社會調查。課堂外社會調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必然延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最佳途徑。陳教授的做法是:首先認真學習毛澤東尋烏調查和《反對本本主義》所提倡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思想,借鑒現代社會學田野調查的研究方式,每年根據中央的新精神和地方的新特色,確定實踐主題和具體選題。其次,進行調研前培訓,確保實踐活動的質量。第三步,廣泛開展社會調查和創新實踐活動。第四步,總結與表彰階段。調研完成后,通過座談會、匯報會、圖片展等形式交流收獲。第五步,在以上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調研報告的內容,指導幫助學生確定研討主題,撰寫科研論文。每學期舉辦2次完全由學生主持的“鄉村(社區)調查報告會”。通過實踐、思考和分析論述,學生在認識農村、認識中國、提高思想政治覺悟的過程中,懂得研究問題的方法,學會搜集、整理和分析資料,培養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使學生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深化,把在實踐中得出的感性認知轉化成理論知識。
教學的形式不同,其考核內容、標準和方法也不盡相同?!案耪摗闭n考核改革的具體思路是將考核成績分為過程評價(學生的平時成績)與終結評價(課程的考試成績)兩大部分。平時成績大體分解為考勤、學習態度、撰寫實踐專題論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或討論發言提綱或學生調研匯報演講等,加大過程評價的分量,把參與社會實踐的次數和成效納入考核范圍。
“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探索收效顯著,所帶課程學生參與教師科研課題多項,已在《西安財經學院學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等刊物公開發表論文10余篇。有的論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數十名學生社會實踐報告獲得學校表彰獎勵,有的申報“挑戰杯”、“博學杯”校園大賽,有的同學的調研報告在教育廳征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有不少同學的實踐成果與調研能力在就業或考研中發揮出明顯優勢。2005年陳教授主持的“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程被評為陜西省精品課程;主持的《政治學原理》課程成為學院精品課程;主持申報的“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立體化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2009年獲得陜西高校教學成果二等獎。2012年獲得陜西省首批政治理論課教學能手稱號,2014年又被評為陜西省教學名師。
科研立身
構筑教學支撐力
梅貽琦先生認為大學的使命有兩個:一個是學生之訓練,另一個是學術之研究。陳教授認為,注重對重大理論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和研究,可以增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科研含量和問題意識,及時把研究成果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用這些科研成果去支撐教學內容,用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的理論成果去講解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實現科學理論進大學生頭腦的目的。
陳教授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之余,陳教授密切關注研究重大理論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基層走訪調研,從省內到省外,從陜北到陜南,從城中村到偏遠山村,思考基層民主與鄉村治理的困境與對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陳教授讓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有了問題意識和現實關懷,并將其研究成果運用于教學活動,使政治理論課有了強有力的科研支撐。5年來,陳教授教學科研成果獲各級獎勵15項,其中省部級獎勵7項。她的著作《新時期鄉村治理主體及其行為關系研究》2013年獲陜西省十一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陜西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專著《政治文明視域中的農民政治參與》獲陜西省第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論文《試論統一戰線在實現中國夢偉大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獲2013年度全國統戰理論政策研究創新成果二等獎;論文獲省部級三等獎3項。她還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城中村治理中的地方政府管理與村民自治有機銜接與良性互動研究》,主持教育部社科規劃項目1項、教育部專項任務項目1項、中央統戰部課題1項、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3項、陜西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3項、陜西省委統戰部重點課題4項,廳級項目10余項;在國家級出版社出版專著二部;另外,她在《瞭望新聞周刊》、《學習與探索》等發表核心與重要學術論文80余篇,其中cssci來源期刊20篇,6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多項成果被中央編譯局網、中國社會科學網、陜西新聞網等主流媒體轉載,在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財務管理0401班李海娟同學這樣告訴記者:“我特別喜歡聽陳教授的課,我覺得她是在用心培養我們。課上她感染到我們的那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信念真的可以說是我們一生回味的佳肴!”工程管理0402班姚兵斌同學給陳教授的信中說:“您的課是我上大學后聽到的最激動人心和最讓我震撼的課,我覺得此刻我最需要的就是像您這樣給我動力和方向的老師,是您讓我們懂得了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孝敬父母、回報社會?!标惤淌谟盟郎Y博的知識、真情的付出贏得了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同學們對政治理論課如此的歡迎與好評,是陳曉莉教授沒有想到的。這讓她興奮的同時,更讓她意識到應該努力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成為解決大學生成長困惑的理論武器,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做好塑造當代大學生靈魂的工作。她深深地感受到一種責任的召喚,這就是她講好政治理論課的動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