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使學生具有熟練使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能力。但在當前的閱讀教學中,大多語文教師還只停留在幫助學生理解這一層次上,還沒有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語言文字運用,提高學生熟練使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能力呢?一、重視閱讀積累,在讀中學習語言

1.緊扣重點詞句,在閱讀、傾聽、表達、交流、分享中進行思維訓練,學習語言。

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體會詞語和句子以及語氣語調對意思表達的影響,引導學生親歷語言文字的運用。通過師生、生生之間溝通、思維碰撞,有效了解、體會、把握文本內容和主旨。學生通過品味語言,交流感受,情感激蕩,不僅能有效積累語言,體會、學習文本表達上的特點,還可以試著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表達運用,分享經驗與成果,思維得到了有效訓練,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進一步提高。

例如《黃河的主人》一課的教學可緊扣中心句“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引導學生尋找課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間的聯系。透過“萬馬奔騰”、“濁浪排空”體會黃河氣勢之大、險情重重。再想象在湍急的黃河上還有羊皮筏子貼浪前進,而且還載著六七個人場面的驚心動魄,而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卻在急流中談笑風生。抓住關鍵詞“如履平地”、“談笑風生”,引導學生體會艄公高超的駕船技術以及沉穩勇敢、從容不迫,進而被艄公的偉大與不平凡所震撼。這樣,聯系上下文,找準訓練點,步步深入,使學生感知了詞句的豐富內涵,體會了人物的可貴品質,同時也進行了思維訓練。

2.在研讀重點語段中學習閱讀方法,體會布局謀篇的精妙。

對于文本中出現的精彩語段,除了引領學生反復品讀外,還要進行仿說,學習基本的表達方法,體會布局謀篇的精妙。如《莫高窟》(蘇教版第九冊)第2、3自然段在表達上采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條理清晰,敘述具體,形象生動。我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想象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畫,體會點面結合這一寫法的好處,再要求學生模仿這一寫法,描述一個熟悉的場面。

3. 讀寫結合,掌握表情達意的方法,體驗創作樂趣。

(1)按課設練,一課一得。學完《金華的雙龍洞》,我引導學生按游覽先后順序、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寫靜態景物的特點;學完《三亞落日》,我布置學生按時間先后順序、用定點觀察的方法寫動態景物的特點。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以讀學寫,以讀促寫,讀寫結合,使語言文字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2)巧用文中空白,培養創造思維。文章中的空白為讀者創造了一個遐想馳騁的空間,也為練筆提供了一塊難得的寶地。教學中,我讓學生聯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續編故事,放飛思緒,使之在無拘無束的想象中發揮潛能,培養創造性思維。

二、積累運用,在生活實踐中發展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1. 鼓勵廣泛閱讀積累,內化語言。

小學階段學生記憶力好,教學中結合課文特點,推薦學生課外閱讀相關文章是積累運用語言的好方法。通過廣泛閱讀,學生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掌握了閱讀方法,增加了語言儲備,內化了語言。

2. 開展實踐活動,豐富感受,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學完《北風和太陽》,鼓勵學生閱讀《伊索寓言》,組織開展“故事會”;學完《三打白骨精》,組織學生編演課本劇·……這樣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掌握了閱讀方法,增加了知識儲備;在實踐活動中,學生豐富了內心感受,在溝通、表達、交流中將文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加強了語言積累,發展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提高了語文素養。

3.搭建展示平臺,體驗樂趣。

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征文大賽,享受創作的樂趣,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學語文、用語文,不斷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實踐證明,強化教師的訓練意識,精選語言訓練點,巧妙設置訓練的梯度,落實積累與運用,能有效助推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中心的教學,變“教課文”為用課文學語言、用語言,實現真正意義的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