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筆先,思接象外——2014年陜西高考作文立意及構思評析
作者:閆永強
發布時間:2014-10-21 10:48:5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毫無疑問,2014年的陜西高考作文題甫一曝出,即吸引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甚至連不少“圍觀者”也技癢難搔,赤膊上陣,形成了“全民網絡寫作”的狂歡。語文的影響力能及于此,著實令人心喜。但從學生答題情況來看,仍有諸多應予重視的問題。限于篇幅,本文僅就高考寫作中考生立意與構思存在的問題與不足談一些看法,以期引起教師和學生們的注意。
一、立意的準確性和深刻性有待提高
1.2014年陜西考生高考作文立意情況概述。
從考生寫作的實際情況看,多數學生目光都聚集在了“合作”、“共贏”或是“雙贏”上。還有些學生提出了“打破規則”、“不墨守成規”等觀點。他們看到了兩組同學(或曰競爭對手)之間協調關系,雙雙目的實現、愿望達成的一面。這樣的立意顯然是沒有多少問題的,屬于“中規中矩、把握核心立意”的層次,然而卻不能稱得上是很好的立意。因為他們很可能忽視了命題人在材料最后面所加的一句話“這種做法引發了觀眾、運動員和裁判員的激烈爭論……”其實,這才是此次作文命題中的“神來之筆”,余音裊裊,意味無窮——由此我們或許可以認識到更多問題:比如既然是競賽,如果大家都是這樣相互抱持,轉身通過,隊員皆大歡喜,然則此比賽還有何意義?如果我們一味強調“打破規則”,總是努力試圖掙脫規則的束縛,視規則為累贅羈絆,必欲脫之而后快,然則社會的秩序和穩定又從何談起?如果能夠從這個角度去深入思考,提出觀點,自然屬一等立意。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能達此境者,人數仍然極少。說明學生全面審題、“高端”立意的能力仍有待進一步訓練提高。
閱卷過程中較為引人注目的另一個問題,則是考生審題中的“偏題”現象。筆者分析后,發現有以下表現:
(1)關鍵詞提取不準。例不少學生在作文中選擇以“團結”立意,如“團結才能成功”、“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取得雙贏”……而從他們寫作內容來分析,這些學生本來是要表現“合作”這個主題的,但可能是因為對關鍵詞的提煉能力不強,對詞義的差異認識不清,才導致了關鍵詞的誤用。而事實上,“團結”一詞的使用范圍是同一團體內部之間,而“合作”卻適用于不同的團體,甚至競爭對手之間。因而,從本次作文所給材料來看,以“團結”立意顯然是不恰當的。
(2)立意范圍大而無當。這一點表現在有些考生可能沒有認真審題,而是搬來一些“萬金油”式的關鍵詞來立意,以至于文章立意似是而非,或是大而無當,空洞無味,與材料關聯不夠緊密。部分考生以“和諧”為主題,如“追求和諧”、“共創和諧社會”、“校園盛開和諧花”……還有些考生則推崇“智慧”,比如“人生需要智慧”、“智慧點亮人生”、“狹路相逢智者勝”等。此外,“包容”、“勇氣”、“創新”之類也屬于此種情況。
(3)邊緣立意。一個材料,它所能給予人的啟發和思考必然是多方面的,我們所能提取出的關鍵詞或論斷也絕不可能只有一個。材料越長,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可供立意的角度越多。然而,對高考作文來說,它必然會有“核心立意”與“邊緣立意”之分。“核心立意”不必多講,“邊緣立意”即是指與材料有關聯但并非焦點論斷或主要論斷的立意。在本次高考中,仍有不少考生“劍走偏鋒”,選擇了“邊緣立意”。其初衷或許是為“標新立異”,凸顯個性,結果卻是偏離正軌,鎩羽而歸。這一點不能不引為后學者戒。
典型例子:有些考生瞄準了材料第一句中“傳統”這個詞,就信手拈來,以此立意,如“要敢于打破傳統”、“傳統不能丟棄”、“沖破傳統的束縛”……有的考生注意到了材料中“轉身換位”這個詞,立即聯想到了“換位思考”,一時間“學會換位思考”、“換位,使社會更和諧”、“換位思考,開辟新天地”……紛至沓來,令人目不暇接。還有些考生盯住了材料后面“激烈爭論”這個詞,如獲至寶,寫出了“真理愈辯愈明”、“在爭論中進步”這樣的文章,只能讓閱卷老師發出“盲人摸象,不見全體”之慨嘆。
2.學生立意亂象對寫作訓練的啟示。
(1)平時審題時,一定要進行關鍵詞提取的訓練。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關鍵詞含義及用法的辨析。比如“創意”與“創造”、“包容”與“寬容”、“執著”與“堅強”等詞,從表面來看較為接近,仔細審查,大有區別。這都需要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體察感悟。
(2)對學生出現的“大而空”的立意,應當組織學生細審材料,認真玩味,深入體會,并提取出準確得當的關鍵詞或論斷。必要時,將“大”(指上文中提到的“大而空”的立意)與“小”(指具體而得當的立意)進行對照辨析,培養學生深入文本準確立意的能力。
(3)提高學生“核心立意”的敏銳性和把握能力。對此,在平時的訓練中,可引導學生全面“發掘”材料多方面的立意。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辨析“核心立意”與“邊緣立意”的區別,從而避免學生立意過偏。
(4)鼓勵創新,激活思維。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著力培育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和敏銳度。應當注重學生多元思維、逆向思維、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思維一旦變得靈活,新的風景自然也會撲面而來。那種“人云亦云”的“四平八穩”的思維僵局就會打破,文章立意也必然會進入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二、構思的創新意識仍有待提高
立意一旦確定,接下來就是構思,即選擇恰當的表現形式。從近年來學生高考作文的實際情況來看,議論文“一統天下”,屬于“壓倒性多數”的文體,今年也不例外。粗略估計,那種“中規中矩”的議論文應占作文數的90%左右。其他文體,如詩歌、微型小說、散文、劇本以及一些創新性文體如“藥方體”、“日記體”等仍寥寥,為數甚少。這種情形的出現,固然與高中階段更加重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語言表達的準確、簡潔、嚴密等方面的要求有關,但從根本而言,也與當前語文教學導向上的平庸、刻板化傾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從考生答題情況來看,學生在寫作形式上的“八股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表現:
1.開篇必有題記。
“題記”泛濫,已成為高考作文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些考生中的大多數人根本不考慮文章體裁、文章風格,僅僅是“為題記而題記”、“為醒目而題記”。題記的內容也五花八門:有引用名人名言的,有選用詩句的,有解讀題意的,甚或還有僅題記就多達一兩百字者……對此,我的看法是:“題記”猶如美人之痣,善用之可為麗人增色,不善用之或不分青紅皂白一概用之則可能反使“花容失色”,甚至增“毀容”之憂。使用之時,可不慎歟?
2. 正文的套路化。
不少考生作文都是“開頭點題——中間舉例論證(正反各一)——結尾強調深化”的模式或套路。從議論文的角度來看,這種“套子”沒有大的問題。但在寫作中,卻出現了事例堆砌,有“肉”而無“骨”的弊病。文章缺乏層次性,其“深刻性”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加之千篇一律,令閱卷老師也感到乏味無聊,評分自然不會很高。
3.首尾的“精心包裝”。
給人印象非常強烈的一個現象是:今年的高考作文,刻意在開頭和結尾上“狠下功夫”的文章特別多。最突出的就是排比、比喻、呼告等修辭手法的使用。而且從內容來看,不少“華美”的句子屬于前文所述的“萬金油”,即似乎在哪類文章中只要改頭換面都可使用,而這顯系考生提前備好的。這種問題較大范圍的出現,究其實質,不過是社會上流傳的所謂“閱卷老師時間倉促,只重首尾,不管中間”傳言影響下的一種“應對寶典”而已。但這樣反而造成了考生文章首尾華而不實、濫情當中議論“夾心”使得文體“四不像”,以及首尾內容與中間部分“兩張皮”等問題凸顯。這樣的作文,非但無益于提高成績,有很多反而弄巧成拙,降低了文章等次。
上述問題的出現,蓋在于平時作文訓練中舍“本”而逐“末”的心態:投機取巧,千方百計探求評卷老師心理。豈不知文章優劣,僅為幾句巧言所可遮掩?或膠柱鼓瑟,認定高考作文非議論文不可,又議論文中,非名人事例、名言警句不可,否則便是“異端邪路”、“不走正道”。以至于考生技窮之下,偽造名言,編排警句。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失去了青春少年應有的活力與銳氣。
我們并不倡導所有的學生都成為“文學青年”,不希望看到所有的高考作文都滿口“文藝腔”。但不管怎樣講,寫作盡管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它也是一門藝術——語言表達的藝術。它必然也應該體現藝術的基本特點:求新、求變、求美。因而,在作文幾乎被這種“少年老成”的“八股式”議論文所壟斷的困局中,新的形式如前面我所提到的詩歌、微型小說、童話、劇本等文體的出現,自然會引起閱卷老師的矚目,從而產生評分心理上的傾斜。畢竟對文章而言,“體有萬殊,物無一量”;千江之水,皆可映月。為什么一定要固守一端,不能求變呢?因此,在今后的寫作訓練中,希望師生能夠樹立起以下三種意識,以提升考場作文構思層次:
1.創新形式,營造亮點。
高考作文評分標準發展等級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就是“有創意”。這里的“創意”,既包括了立意的創新性和獨特性,也包括了形式上的創新。從高考作文來說,不要求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獨創,但至少在形式上應當要有多樣化的考量和選擇。本次評卷中,一位考生創作的小小說故事情節曲折起伏,文筆簡潔蘊藉,主題明晰,得到了多位閱卷老師和專家的垂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 整體用力,合理布局。
在平時的訓練中,應當重視提綱和流程圖等作文謀篇布局的指導,使考生行文之前“胸有成竹”,而不是“信馬由韁”,以致出現“頭重腳輕”、“腿長身子短”之類的問題。而應當通過事先謀劃,使文章能夠合理布局,收到“肌理細膩骨肉勻”的效果。同時,也可減少上文揭出的一味“涂頭抹尾”來投機取巧的現象的發生。
3.體用一致,文質并重。
這里所要強調的有兩層意思:一是寫作一定要突出文體特征,尤其是要認真體會議論文中的敘事與記敘文中敘事的差異,避免“似驢非馬”的畸型文章。小說、散文、劇本一定要符合體裁的特色。特別是劇本一定要符合格式規范,在這一點上考生問題尤其突出。二是寫作時不能一味追“高”逐“雅”,部分文章刻意在辭采上下功夫,整篇文章看起來上追莊騷,下攀李杜,彩云遮月,星河蕩波,卻空洞無物,不知所云。這種不良傾向有所抬頭,應當引起師生在平時訓練中的警惕。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陜西省隴縣第二高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