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程下歷史教學的人格塑造
作者: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教研室 張春苗
發布時間:2014-10-21 16:49:0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程下,初中歷史課程目標規定,初中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形成健全的人格,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作為一名在第一線的中學歷史老師,我的感受是最深的。人格是人的立身之本,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時期。歷史課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肩負起塑造學生人格的責任。由此,結合教學實踐,我就新課程下歷史教學中的人格塑造談一些體會。
一、塑造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
初中一年級歷史(上)教材第一個學習主題“中華文明的起源”中有兩副人物頭部復原像圖——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作為開篇第一人物頭像,學生的興趣尤為濃厚,他們問我:“老師,那時候沒有文字、書籍,我們是怎么知道他們的樣子和他們的生活狀況呢?”我引導學生看書本上的化石、打制石器、燒骨、骨針等圖片,講解頭部復原像的形成。然后明確告訴他們這些都是科學工作者們的成果,再簡介科學工作者們測定年代的方法,涵蓋了一些物理、化學知識。通過這些講解,學生終于明白,歷史作為過去的人類活動,可以通過文字、歷史遺跡、考古資料等來說明,同時還需要科學的手段去證明。
二、塑造學生善待人生、樂觀向上的品格
“中華文明的起源”中遠古人類從元謀人到山頂洞人,經歷了160多萬年,進入文明社會后又經歷了至少5000多年,人類社會每前進一步都付出了很大的艱辛。與歷史長河相比,人的一生,只是短暫的一瞬。看看“人型陶罐”上小女孩甜美的笑臉,瞧瞧“舞蹈紋彩陶盆”上優美的舞姿,學生們感嘆: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快樂地生活呢?這就是歷史課塑造學生善待人生、陶冶樂觀向上人格的重要作用。
三、塑造學生“天下為公”、“誠信”的優秀品質
在很久遠的堯、舜、禹時代“禪讓”制,是用和平、民主方式推舉產生首領。大禹“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疏三江五湖,以利黔首。”他們以“天下為公”,“選賢以能,講信修睦,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才出現后人稱頌的大同世界。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追求共同富裕,共產黨人追求實現共產主義,與之有異曲同工之理。
四、培養學生逆境求生、積極進取和堅強向上的精神
在春秋五霸中晉文公在外流亡多年胸懷大志,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成霸業。通過學習歷史,可以激發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和為實現理想而不畏困難的恒心和毅力。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在大變革時代敢于獨立思考,敢于表達思想,尊重別人意見的大家風范等,都能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在改革創新的時代中大展宏圖。
五、塑造學生勇立時代浪尖、堅持真理的品格
戰國時期改革家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精神,舌戰群儒的風采,立木為信的做法,以及被車裂的悲壯,使學生明白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同樣,一個人一生也是如此,總會遇到坎坷。我在課堂上講歷史學生很愛聽,我講文藝復興時期羅馬廣場上被火活活燒死的布魯諾,都能激勵學生在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雖然不需要拋頭顱灑熱血,但需要吃苦流汗,奮斗不止,勇往直前。
六、塑造學生兢兢業業的敬業精神
正確的職業觀以及是否具有敬業精神是學生日后事業上能否取得較大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司馬遷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為一家之言”受酷刑,而成《史記》,名垂青史;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令學生感嘆不已,但學生覺得他們做的都是了不起的大事。那么孔子呢?孔子作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給后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我們看看他做的小事,17歲時做魯季氏的倉庫管理員,25歲時做管理牲畜的小吏,都是費力不討好的事,但他“螺螄殼里能做道場”,不求文達,務實干活,倉庫賬目一清二楚,牛羊養的肥壯。學習了這些內容,學生終于懂得了小人物之所以成為名人,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于他們的敬業精神。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歷史教材為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提供了許多素材,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在教書育人中,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責無旁貸,同時也會使自己的人格在教學互動中不斷得到升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