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對于一個人成長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小學作為學生學習的起始階段,作為閱讀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應當有效地肩負起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重任。但從目前的教學實際來看,情況不容樂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可謂是任重道遠。

一、為學生打造一個閱讀的環境

閱讀是需要環境的。作為語文教師,為學生打造一個閱讀環境,關鍵的著力點是從外部賦予學生一種力量,讓學生能夠在這種環境與氛圍中認識到讀書的必要與美好。常見的方法有:在教室內張貼讀書箴言,出好幾期閱讀專題的黑板報,借助于校刊讓學生擁有一個習作發表的園地,讓學生準備讀書筆記,進行閱讀演講比賽等。但滿足于此顯然還是不夠的,作為語文教師更要思考的是為什么這些方法可以讓學生有一個好的閱讀習慣。研究表明,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興趣激發和動機形成兩個方面,也就是說閱讀氛圍的營造,主要是讓學生在閱讀動機和興趣上有所改變。知道了這一原理,那我們在環境打造方面就可以有更多更新的招式。筆者在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定期說出自己近期的閱讀感受,這一活動一般放在每周五的語文課上進行,讓一兩個學生說說近期讀的什么書,書中有哪些有趣的內容,對自己有什么啟發等。

二、為學生營造一個閱讀的心境

所謂閱讀的“心境”,是指學生在閱讀前能夠有一種閱讀的主動愿望,在閱讀中能夠將自己與文本結合起來,這樣就達到了一種主動閱讀、人書合一的情形。如果說外部閱讀環境的打造還是一種外在的驅動力量的話,那我們希望學生的閱讀習慣更多地由自身的內在驅動力量來養成,而這正是閱讀的“心境”。

筆者印象較深的有這樣一個例子,在一屆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語文教學中,筆者發現有一段時間,班上相當一部分學生總會在放學或課間跑到學校的種植園去。經過調查之后才知道,他們這段時間對植物、小動物非常感興趣。于是筆者立即決定推薦學生閱讀《森林報》系列,家長自然是非常配合的。于是那一段時間,班上很多學生身邊都有《森林報》的書籍。春夏秋冬四季中,森林中的英雄和強盜所表現出來的生活讓學生如癡如醉。在此基礎上,筆者再結合學生的閱讀感受,讓他們在周五的課堂上進行簡單的角色扮演,分別表述出自己所理解的書中的經典片段……這段時間的閱讀效果非常好。

后來反思這一過程,我發現良好的效果并非來自于教師的所謂精心設計,教師所做的只是在學生已有興趣的基礎上,通過書籍放大了他們的興趣,激發了他們的動機。而學生的知識面與閱讀水平也正是在以書為載體的閱讀過程中得到提高的。從最本質的角度來看,這正得益于學生自身已有的良好心境。

當然,很多時候心境還來自于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必須承認,小學生的感情世界是十分豐富的,一件好玩的事可以讓學生笑個不停,而一件憂傷的事也會讓小家伙的眼神有些悲傷。在這些時候,讓學生閱讀與其心境相關的書籍,也能夠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三、為學生提供科學的閱讀指導

筆者是倡導自由閱讀的,也就是說最希望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閱讀,因為這樣可以讓閱讀更好地貼近學生自身的實際。但筆者也發現,自由閱讀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因為學生的判斷能力往往是有限的,學生的閱讀技巧有時也需要培養。因此,教師提供的閱讀指導主要在于幫學生掌握一個正確的閱讀方向,并在學生的閱讀中將閱讀能力稍弱的學生“扶上馬,送一程”。

當下小學生讀物可謂是良莠不齊,一些魔幻的書籍并不適合學生閱讀,這個方向顯然應由教師來掌控。而對于閱讀技巧,筆者此處想舉一個例子,那就是筆者注意到小學生閱讀速度一般較快,他們注重于書中的內容情節,而對其中的寫作技巧則容易忽視。于是筆者就提醒學生:如果是你自己想表達同樣的意思,你會用什么語言呢?這樣的問題往往能夠讓學生深入思考,進而在思考中獲得良好的閱讀技能。

閱讀習慣的養成需要外部的力量,也需要學生自身的力量,只有當內外合力達到最佳時,學生的閱讀習慣才會有效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