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傾聽教育成為學前教育的一個熱點。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一個問題逐漸顯現了出來,那就是我們所聽到的幼兒語言,在經過了自身的語言系統加工之后,所生成的含義與幼兒內心真實的世界似乎總有著不同。如果任由這種不同滋生,那就算有了傾聽的形式,也沒有達到傾聽的本質意義。那么,怎樣的傾聽才能真正聽懂幼兒呢?體驗式傾聽教育進入了我的視野。

一、用體驗為傾聽教育提供內涵

當傾聽教育遇到體驗,會發生什么呢?自從開展課題研究以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這個問題的答案顯得愈發的多姿多彩。

體驗意味著什么?體驗意味著教師不再游離在幼兒的生活之外,而是將自己當成幼兒生活中的一部分,意味著去感受幼兒在園甚至是幼兒生活全部的喜怒哀樂。但僅有這些還不夠,體驗還意味著教師既要能夠進入到幼兒的生活當中去,又要能走出幼兒的生活。這樣的一進一出,便讓教師對幼兒的生活有了零距離的把握,對幼兒的心理有了準確的判斷,在此基礎上教師再以教者的視角去判斷幼兒時,幼兒教育便有了堅強的依靠。

傾聽教育只有在體驗式的情境中才能真正發生。因為傾聽與聽不是一回事,傾聽其實是需要用應答來響應的,如果沒有了應答,那傾聽就是一個單向的過程,那傾聽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義。事實上,在對傾聽教育研究的初期,確實發現了一些傾聽是沒有教育意義的。因為在不知不覺中,傾聽有可能變成了只是滿足自我需要的一種行為,只聽自己愿意聽的那些話,甚至還會出現有意無意地誘導孩子說出自己想聽的話的行為。幸運的是,這一不足被及時發現,于是課題研究組明確提出:只有基于體驗的傾聽教育,才是真正的傾聽教育。只有通過體驗,傾聽才能擁有真正的教育內涵。

二、讓體驗為傾聽教育提供保障

傾聽要想產生教育的意義,是需要保障的,而體驗恰恰就能夠提供這種保障。體驗式傾聽教育可以讓教師與幼兒之間形成一條有效的聯系紐帶。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教育是具有即時性的,也就是說在與幼兒的互動中,根據幼兒的行為與語言,即時性地作出具有教育意義的判斷與行為,這才是教育!即使是教師在遇到幼兒的某種行為之后一段時間通過某個形式實施教育,那這一過程事實上也是一種即時性的行為。而這正是海德格爾所說的“現在存在”。

由于體驗的存在,傾聽教育就不是一種普遍性的工作,而是一種個別性的工作。所謂個別性,即是“因材”,只是這里“因材”的目的不純粹是為了“施教”。因為教師參與了幼兒的言行,因而教師可以在此過程中獲得心悟,而這正是體驗的真諦。反過來,如果沒有了這種體驗,那傾聽就難以真正發生,從這個角度講,體驗為傾聽提供了教育意義上的保障。

三、以體驗催生傾聽教育的花朵

幼兒教育的本質是什么?這是課題研究中常常被提及的問題。從課題研究的角度來看,研究能夠獲得一些成果就行了。可課題研究的目的是促進我們對幼兒教育的思考,因此追尋幼兒教育的本質才是最終的目標。對于這個問題,答案可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在課題研究組的成員看來,幼兒教育不僅指向幼兒的未來,更指向幼兒成長的當下。

幼兒在園的每一天都應當是享受成長的一天,這一天對未來有很大的影響,但也絕不能為了未來而犧牲這一天的成長。什么樣的情境對幼兒的成長最為有利呢?答案在于幼兒成長的這個情境中不能缺少人的存在,而教師尤其是善于傾聽的教師正是這一存在。前文已經說過,體驗式的傾聽是最契合幼兒成長需要的形式,體驗可以催生傾聽教育最美麗的花朵。

從幼兒成長的角度看,基于體驗的傾聽可以讓幼兒的語言得到回應,可以讓幼兒的心智得到發展,可以讓幼兒的能力得到提升。幼兒的成長,歸根到底是幼兒心理的不斷成長,既然體驗式的傾聽教育能夠為幼兒的心理發展培育最美的花朵,那我們必須堅持的一個信念就應當是:讓體驗式傾聽教育成為幼兒園里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