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語文教科書,每個單元均由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兩大塊構成。所謂綜合性學習就是在語文實踐活動中,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涉及到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溝通,以及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等多個方面。

在教學當中,教師應該怎樣認識綜合性學習,又該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綜合性學習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從以下四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特點

1.綜合性。其綜合性主要體現為內容的綜合、教育功能的綜合和考查評價的綜合。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托,以某種程度的學科的學習作為基本條件,強調學科之間的聯系。”因此,知識必然綜合。

2.實踐性。語文實踐性學習強調的是學生的親身經歷,直接體驗。因此,教師要轉變觀念,轉換角色,由學生學習活動的“主宰者、控制者”變為學生學習、實踐活動的“指導者、參與者”,要“放手”,還學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學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師決不越俎代庖,教師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自主實踐的過程。

3.個體主動性,整體互動性。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在跨領域學習、書本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的過程中,主動探究、團結協作、積極參與。整個活動過程既有個體的獨立鉆研,也有群體的思想碰撞。

二、要樹立大語文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地位作了如下闡述:“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樹立新的教學理念,不僅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掌握語文知識,而且要在廣闊的課外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勇于創新的主體意識,同時要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

生活處處有語文,處處也都是學習語文的課堂,引導學生把從書中學到的知識在活動中理解、消化,并形成能力,是對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的考驗。我覺得我們應該從思想上樹立大語文觀念,找準學科的契合點,大膽嘗試,探索綜合性學習更廣泛的實踐方式。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盡管現行教材每周都安排了六次的主題綜合性學習活動,但我們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不應該只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幾次,而應樹立大語文觀念,關注身邊的課程資源。例如汶川地震后,我國各地人民眾志成城,幫助災區共渡難關,我校師生也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這就為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讓世界充滿愛”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加之這又是自己親自參與的事,學生興趣肯定更濃,積極性也會較強。

三、要激發學生參與綜合性學習的興趣

每個人的行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的,有了動機才能驅使人去從事某種活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是學習的動機。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參與綜合性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樂于參與,樂于學習。教學七年級綜合性學習《成長的煩惱》時,我從在學生作文中摘抄出來的煩惱入手,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互相傾訴煩惱、彼此鼓勵、傳授方法,大家討論得異常激烈。

四、教師準備要充分

綜合性學習規模大、難度大、要求高、時間長,課本提供的綜合性活動內容無法窮盡這一研究課題的所有資料,它只給學生搭建一個開展活動的平臺,圍繞這一問題的大量資料不是由編者和教師提供的,而是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外主動搜集、篩選和研究。每次綜合性學習前,我都要根據活動主題搜集信息的難度,提前一兩周,甚至一個月布置活動任務,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處理好開展活動的信息資料,做到有備而戰。同時,教師也要有一個充分的準備,對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都要盡可能的預見,保證和學生一起順利完成綜合性學習活動,達到活動的目的。綜合性學習是適應現代信息社會,向學生提出更高要求的一種綜合性能力的培養過程,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是一個挑戰。除了以上提到的幾點外,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還會遇到一些實際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