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農村英語教學質量的方法
作者:陜西省楊凌示范區第三中學 張科云
發布時間:2014-10-21 11:23: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由于農村特定的社會環境,相當多的農村學生從八年級開始,英語學習興趣下降、成績越來越差。與此同時,仍有少數農村學生學習興趣依然濃厚,成績優良。這種兩極分化的情況給英語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探索出以下縮小農村學生英語學習差距的方法。
一、關注學困生的心理健康
中學階段,多數學生好動、意志力薄弱、學習缺乏持久性,學習目的也不明確,久而久之他們成了學困生。對學困生的這種現狀,教學中我更關注他們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所以我總是找時間和他們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想法,糾正他們貪圖享受、不愿付出的錯誤思想。這樣聊天式的交流使他們很容易接受我的觀點,把我看做他們的朋友,非常配合我的工作。英語作業很少拖延,如果有人讓我生氣,其他的同學會批評他,我的課堂紀律很好。另外評價學生時,我總是先肯定,然后再指出學生的錯誤,幫其糾正。批改作業時,多使用“有進步,我相信你下次能做得更好”等鼓勵性的評價,使他們有成就感,因此他們的學習態度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
二、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調整教學內容,因材施教
農村的家長能夠輔導孩子英語學習的不多,大都也沒有足夠的財力送孩子去輔導班,所以教學中我們首先狠抓音標學習,盡量使每個學生在音標學習中不掉隊,基本能達到獨立拼讀新單詞的水平,這樣即使在家里沒人輔導,他們也能自己準確地讀出新單詞,消除 “啞巴 ”英語。另外我還利用大量時間幫助學生掌握單詞的拼寫規律,增強他們記憶單詞的能力,消除他們對單詞朗讀、記憶的恐懼心理,使他們能真正做到自主學習。對于教學內容,我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了相應的調整,裁掉難度大的閱讀課文,補充一些和學生水平相符的文章;還要及時檢查作業,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對于學困生,單獨輔導,幫助他們鞏固已學過的知識,也使他們對新知識提前了解,課堂上不至于迷茫,有效避免了學困生因為學不懂而產生的厭倦情緒,解決了教材與地方實際脫節而影響英語學習成績的矛盾。
三、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我盡量使課堂有游戲,有競爭,創造趣味濃厚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緊張的競爭中學習。例如 “Go for it” Book 5 中的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由于農村孩子很少有機會出去旅游, 那么我就把課文中出現的地方制成明信片,用幻燈片的形式展示出來,把要學的目標語言和明信片結合起來,完成pairwork 活動,先讓那些反應快的同學示范,然后是優中差組合,不把學困生排除在活動之外,還結合他們的水平給設計一些簡單易答的問題,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學習熱情。
四、組內活動,家校共勉
學生之間的互幫,家校之間的聯手也是幫助學困生轉化不可缺少的力量,我特意給他們分了課內、課外兩個學習小組。課內的小組由學習能力相當的學生組成,分配任務時根據各組的實力,安排相應的活動,我總是參加實力較弱的小組,幫助他們完成課堂學習任務。而課外小組,按優、中、差開展小組互幫互助活動,由組長及時總結向我匯報各自小組的學習情況,因此我總是能第一時間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并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安排組內優等生帶動學困生查漏補缺,開展組內評比活動。 另外我常與家長保持聯系,了解學生在家里的學習狀況,與家長聯合起來促進學困生的轉化,要求家長幫助學生默寫單詞,檢查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
總之,在新課改理念的引導下,我因勢利導,致力于優化課堂教學的改革,從實際出發,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得力的措施,有效改變了因諸多因素造成的英語學習成績兩極分化帶來的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