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簡馭繁有妙招——淺談“學為主體”、“先學后教”視角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
作者:江蘇省啟東市海復小學 顧衛華
發布時間:2014-10-21 11:20:4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以“學為主體”、“先學后教”的視角來審視小學數學課堂,要體現主體、思考、實踐、過程、參與這些關鍵詞,教師就必須精簡教學用語,簡化教學內容,讓出學生主動參與、交流互動。
一、精簡教學用語,讓出無限精彩
以往的課堂,教師是主角,精彩的教學用語往往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之一,甚至我們還會在教案上精心設計一段很有文采的過渡語。但如今,在“先學后教”的小學數學課堂上,強調教師該出手才出手,要讓出學生思考、探索、交流、質疑的時間和空間,教學語言必然要精簡。
例如著名特級教師賁友林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時,教學語言就做到精當、經典,讓出了學生的無限精彩。在整個交流活動中,賁老師一共說了三句話“掌聲有請沈成渝組。顯然掌聲不熱烈,你看人家走得慢”、“難道她說得不好嗎?再次掌聲”、“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剛才他們組交流的什么”,卻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第一句話鼓勵學生,同時又加快了課堂節奏;第二句話肯定學生,同時默認了生生評價的有效;第三句話在適當的情況下介入,回顧小結,讓學生聚焦知識的核心,從而讓知識由模糊變清晰,引領課堂走向深處!由此可見,精煉、簡潔的教學用語不僅能節省時間,讓學生容易聚焦,同時更有益于學生去關注相互之間學習經驗的交流、質疑、追問,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二、簡化教學內容,生成無限可能
在現行教學體制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多考慮的是“怎么教”的問題,而“教什么”,也就是教學內容,往往循規蹈矩,不敢逾越。從“先學后教”視角看,適當簡化教學內容,卻是生成不同想法、激發思維碰撞的有效舉措。
例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在課前布置學生做了這樣的預習:做一個長6厘米,寬5厘米,高4厘米的長方體紙盒,至少需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紙板?(想想有沒有不同的方法?列式的依據又是什么?)(直觀圖略)從預習結果看,學生結合實物或者直觀圖,能夠找到相應的面和數據,并計算出面積,但不夠靈活,需要在課堂上打通不同方法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因此沒有必要進行簡單、機械的重復練習。課上組織小組交流預習題,然后全班交流,學生展示三種不同的算法,整個新授部分學生學得樂觀自信,從作業反饋看,學生思路又特別清晰靈活,為下一課的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簡單教學流程,豐富學習過程
40分鐘的一堂課,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一個永遠值得思考和追求的問題。從先學后教的視角來看,顯然必須簡單教學流程,讓出時間,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過程。
例如,一位教師執教《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教學流程如下:(1)回憶比較千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得出結論。(2)遷移認識如何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通過三組數據,位數不同,千位不同的四位數,千位相同的四位數,讓學生學會比較方法。(3)反饋完善。應該說符合教材的安排,層次感也比較清晰,但是在學生已經先學的情況下,教師依然在處理每個環節的時候,都要求學生每次都要先觀察數的特征,再想想如何比較,最后說說如何比較。殊不知,小步子、指向性非常明顯的問題串完全無視了學生的已有知識起點,不僅沒起到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開拓思維的作用,而且還幫了倒忙。這樣“后教”還不如不要“先學”?
簡單了教學流程,卻豐富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在交流中,肯定、否定、摒棄、吸收,完成了自我建構,看似在一個地方磨磨蹭蹭,但實際上在不斷磨磨蹭蹭中,他獲得的體驗卻不是一味的正確示范能給予的!
“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為了把課堂的時間和空間盡可能地還給學生,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讓學生學會學習;目的是讓學生參與課堂,獲得體驗,分享成功,思維碰撞,知識建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教師順勢而導,伺機而動,撩撥提醒,鼓勵欣賞,傾聽孩子成長拔節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