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思品課堂的教學模式創新
作者:榆林市神木縣第八小學 劉巧娥
發布時間:2014-10-21 17:09: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課堂教學模式, 就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所建立的比較穩定、典型的教學結構框架或活動程序。正所謂教學的目的即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研究性人才,所以,不僅要有教師的研究性教學,更需要有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其優點在于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健全學生的能力結構和保證學生能力發展的和諧性。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生本教育強調的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學生為本。
一、課堂的高效在于找準切入點
教學要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出發點,教什么和怎樣教都要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教師甚至可以把講臺讓給學生,只是在學生思維的間歇處、迷惘處,給予及時的點撥,最大限度地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把學生的發展情況作為教學的歸宿點和衡量教學成敗的主要標準,以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點。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意識的形成,尤其需要這種新型的教學觀念。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課堂創新的基石
現代教育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作為思想政治教師,要樹立起民主教學意識,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才會有情感交流、有思想共鳴,教與學才能真正融為一體。
教師的創新意識是學生創新能力的起點和源泉。在創新學習中,一個學生能否提出創新問題,關鍵是教師是否有了創新的意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如果還是像原來一樣只要求學生機械地接受知識,單純地應付考試,而不從整體上要求學生去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那么貫徹新課標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因此,要使新課標真正成為當代思想品德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標準,教師首先要努力培養自身的創新意識。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具有創造性的人,一般具有獨立性、自信心、自制力和恒心;或者在行為習慣上與眾不同,具有強烈鮮明的個性。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勞動,對有不同意見的學生不要訓斥,使學生對教師有親近感、信任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三、情境創設的教學方法能更好地提升效率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而且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與掌握,冷落和貶低發現與探究,從而導致了對學生認識過程的極端處理,把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僅僅是直接傳授書本知識,學生學習成了純粹的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窒息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摧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方式,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索、研究等認識活動突出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智慧的教育,應是一種快樂的教育,這才符合人的天性,也才能帶來創造性精神和源源活水。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幫助學生形成與發展創造性思想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但它們不會自動涌現,這需要教師從創設認知“沖突”中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思想品德課就必須實現由應試教育模式下地注入、封閉、吃苦型向啟發、效益型教學方法轉變。首先,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教師的任務是傾聽和指導,在討論過程中要熱情激勵學生好問、敢說、敢做、敢為,允許學生說錯,允許學生隨時改變自己的說法和做法;鼓勵學生發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提倡學生“找茬”,允許同老師爭辯;鼓勵學生“別出心裁”、“標新立異”;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增長才干,培養創新能力。其次,根據課題安排刺激思考的情況,提出引起思考的問題,充分調動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開拓進取的精神和創造力。
四、作業方式需新穎深入
思想品德課的作業方式是很多的,既可以由老師命題,也可以由學生根據知識點自己來進行命題,圍繞知識點談體會、寫心得、寫評論等。作業的答案可以是豐富多彩的,只要言之有理,其答案都應該給予肯定。
總之,我們只有轉變教學觀念,敢于創新,善于創新,活用教學方式,延伸、豐富教學內容,才能感悟到思想品德教學的魅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尊重學生的主體和主動精神,防止教師的“越位行為”,從而使學生有所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