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語文有效作業的布置
作者:江蘇省如皋市搬經鎮搬夏堡小學 季小敏
發布時間:2014-10-21 17:05:3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作業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學生鞏固已學知識,又能發展學生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意識。因此,適當布置一些作業是有必要的,尤其是低年級語文。在作業的布置上,筆者通常采取以下方法。
一、分解型作業
分解,就是把整體分成各個組成部分,即把要求學生完成的作業量分開來說明。每當學完一篇課文后,我都會要求學生把詞語抄寫3遍。久而久之,學生陷入了機械重復、單調封閉的誤區中。每次布置作業時,總會聽到有學生偷偷嘆氣,有的還會嘀咕著:“又是三遍。”今天,我一改常態,清清嗓子說:“孩子們,今晚的語文作業是抄寫第3課詞語2遍,默寫1遍。”有的學生先是一愣,而后悄悄問同桌,感覺好像自己聽錯了,今天怎么變成了抄2遍,默1遍。從數字來說,2和1都比3小,作業應該少了吧。其實,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根本不能一下子感覺出來。算起來還是3遍,不過他們會比以前更容易接受這樣的作業。既抄寫又默寫,這樣的作業也更有效。
二、朗讀型作業
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朗讀顯得尤為重要。
學完一篇課文,你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今天請你回家把課文讀三遍。”結果會如何呢?有些孩子可能會認真讀三遍,可有些孩子會偷懶,不完成,反正你也看不到。長此下去,孩子們都會認為這不是作業了,該怎么解決呢?
“有馬能行千里,有土能種莊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養魚蝦。”這是一個字謎,也是一篇課文,要求孩子們背誦。學完這篇課文后,我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這個字謎你已經知道了,你的家人能猜出來嗎?今晚回去考考你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看看他們能不能猜出來。”考別人,孩子們非常開心,他們肯定會讀給爺爺聽、講給奶奶聽、說給爸爸聽。在考別人的同時,自己就朗讀了課文,背誦自然不成問題了。
三、激勵型作業
新課標指出: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日常表現,應以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為主,從正面加以引導。對于語文作業,我們也要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尋找有效地激發學生作業興趣的方法。
“燕”這個字筆畫較多,也不容易寫好看。可能寫個10遍、20遍,孩子們也不一定寫得漂亮,反而孩子們會感覺作業負擔太重,不愿意去寫。我這樣對孩子們說:“這個字很難寫,今天誰寫得最好看,得到的五角星最多,我獎給他一次布置作業的機會。”話音剛落,孩子們就動筆寫起來,一遍、兩遍、三遍……有的一下子寫了十幾遍,甚至有的寫滿了一頁紙,而且寫得挺漂亮的。我連連給寫得好的字畫五角星,手都快畫酸了。有時,我布置抄寫詞語2遍,有的孩子為了能到更多的五角星,竟主動抄寫4、5遍;有時讓他們選一個詞語說一句話,有的孩子總會選3、4個詞語,還會把自己說的句子寫出來呢。雖然他們是為了得到五角星,得到布置作業的機會,但他們主動、超額完成作業的精神還是值得贊賞的。
四、整合型作業
新標準提倡多讀多寫,倡導多角度考察,與聽、說、讀、寫、演、畫等訓練形式全面結合起來,通過多種途徑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如學習一年級下冊《識字1》,這是一組與“春天”有關的詞語,向孩子們展示了春天的花草、天氣、動物、樹木。只局限于一個個詞語,學生往往不能全面了解“春天”,還需要知道與“春天”有關的成語、古詩、歌曲等,從而增加學生對“春天”的了解。于是,我在教學完本課后,布置學生做一份以“春天”為主題的手抄報。一周后,孩子們在家長的指導下,上交了自己的手抄報,這些手抄報的畫面比較多樣,有成群的燕子停在電線上、蜜蜂在忙著采花蜜、青蛙在池塘邊叫等;內容比較充實,有“春天成語”、“春天古詩”、“春天歇后語”、“春天歌曲”等。大家將自己的手抄報拿出來交流,共享了自己獲取的信息,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同時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我覺得布置作業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創新。只有關注作業,才能讓孩子喜歡上語文作業。讓我們一起努力,通過設計有效的語文作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