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學科,是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重要工具,也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和情操陶冶的重要載體。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更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閱讀促進學生搜集處理信息、開闊視野、發展思維,是學生獲得審美體驗、形成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優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呢?

一、激發興趣,讓閱讀成為習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學生走進閱讀,認識世界的巨大動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努力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帶著積極而又熱情的態度去走進閱讀活動,在閱讀中感受世界的豐富多彩,體驗情智共生的快樂。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享受閱讀自由,這樣,學生才能在閱讀過程中悟出理,讀出情。同時,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將閱讀從課內走向課外,開展主題閱讀,推介適合學生閱讀的書刊,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激情,讓興趣伴隨學生成長,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終身伴侶”。

二、有效互動,讓閱讀充滿活力

現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是作者、作品、讀者三者之間互動的過程。在課堂上,閱讀教學應該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本之間的雙向活動,只有共同參與,碰撞彼此的思維,才能讓互動變得有效,讓閱讀充滿活力。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或蘊含哲理,或飽含真情,或描摹地理風情,引領學生對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感悟,教學中,教師要做好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通過生本互動,讓學生走進文本深處,去觸摸作者的靈魂,形成情感的共鳴,同時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思想,分享收獲。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閱讀的魅力,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能力。

三、尊重主體,讓閱讀彰顯個性

例如學習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課文《社戲》,在引導學生預習時,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現課文內容,課堂上再進行交流。交流時,我根據表現方式的不同進行了分組,有畫畫、表演、分角色讀等。畫畫組中,同學們一幅幅細膩生動的畫面既表現了家鄉的自然風光,又再現了當年“社戲”的逼真場景;表演組中,幾個同學把“一點”、“一磕”、“退后幾尺”、“又上前”等橋下開船的動作表演得惟妙惟妙;朗讀組中,角色分工明確,對話繪聲繪色……同學個個熱情高漲,匯報中融入了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同時也展現了自己的個性風采。

四、創設情境,讓閱讀貼近生活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課文《背影》時,通過聽錄音、觀視頻,抓住細節去體會作者慈父的至情至善以及父子之間在特殊背景環境下的最真摯、最動人的情感。然后聯系自身生活,回想自己與父親獨處的細節,嘗試寫一段父親的背影,學生在抒寫父子濃濃情懷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生活的感悟,領會了從平凡的生活中擷取豐富的寫作素材的方法。讓閱讀貼近生活,既能引導領悟文章所蘊含的深意,又能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學生更容易與文本、作者形成心靈的共振,情感的共鳴。

五、引導質疑,讓閱讀綻放智慧

問題是思維的向導,是開啟學生智慧大門的鑰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圍繞閱讀內容大膽質疑,以激發求知的欲望,抒發獨到的見解,讓閱讀綻放智慧的火花。引導學生質疑,要注意發揮教師的點撥和引領作用。剛開始學生會為了質疑而提問,問題大多不著邊際,無實際意義,教師要指導學生找準提問的切入點,拓寬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多提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學生提問后,教師可以進行篩選羅列,不要急于分析、解答、或組織學生討論,而應該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深入閱讀,只有充分的讀,才能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促進學生自主探索、自主感悟,獲得活的、有用的知識。

總之,優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各科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培養學生的理解、感悟、創新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養。教學中,教師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從興趣培養入手,強化有效互動,引導質疑、探索,從閱讀中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讓閱讀充滿無窮的樂趣,彰顯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