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開學季,隨著高考招生改革的持續推進,各地重點高校通過擴大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實施農村學生專項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門學子”傾斜,成效明顯且獲得各界好評。但實施中衍生出的一些問題還有待破解。海南一貧困縣高中老師反映,越來越多縣城領導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讀書,而是送往貧困縣高中就讀,與農村孩子爭奪政策照顧機會。

定向招生

寒門學子圓夢名牌高校

來自河北貧困山區淶源縣馬莊鄉范臺村的劉怡敏,日前成為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大一新生。劉怡敏高考前參與并通過清華重點選拔農村學生的“自強計劃”,獲得50分加分而被錄取。

幫助劉怡敏考上清華的定向招生,是各地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的舉措之一。為解決“寒門難出貴子”、名牌高校農村生源比例持續下降等問題,各地重點高校今年擴大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簡稱“貧困專項計劃”),實施農村學生單獨招生等舉措,以增加農村生源。其中,參與“貧困專項計劃”的學生從去年的3萬名增至今年的5萬名。

據介紹,清華大學2014級新生中,農村生源比例達16.5%,其中,“貧困專項計劃”錄取的251名新生中,農村戶籍生源比例為44%;“新百年自強計劃”中69人被錄取,農村生源比例達84%。北京大學今年在全國21個省市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共招收250人,比去年增長3倍多。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表示,今年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比去年增加了11.4%。

海南臨高縣一中一個高三班有70個學生,50多人考上重點高校,其中4個考上清華、北大,創下歷史紀錄。班主任王天鎮說:“沒有這些定向招生措施,今年班上這批學生考最好的也只能讀北京郵電大學,根本不可能進清華。”

衍生問題

有差距部分學生難適應

進入重點高校的往屆農村學生,校園生活狀況如何?記者采訪了解到,在不少高校有針對性的照顧下,很多農村學生很快融入大學生活。但一些通過“貧困專項計劃”進入重點高校就讀的學生表示,經歷考上名牌大學的激動與興奮之后,就得進入緊張的學習狀態,而教育基礎的差距使部分學生很難適應。

山東大學大二學生小王說,他很清楚受“貧困專項計劃”照顧的自己與其他統招入校同學的差距,但即便自己在課后花很多時間補習,要跟上課程進度還是很吃力,尤其是高數、英語方面,“特別是英語口語,一開口就容易被同學笑話”。

來自湖南農村的中國人民大學大二學生小余說,他去年通過“貧困專項計劃”進入人大后,立刻感受到知識面、綜合素質要比城市孩子差不少,學校社團組織也只參加了書法和籃球兩項,而其他同學大多去了學生會、鋼琴、吉他等社團,“自己很長時間都擺脫不了自卑心態,這是很多貧困地區同學的共同特點”。

官員子女爭奪政策優惠

同時,一些地方出現的政策執行“走樣”的苗頭也值得警惕。海南一貧困縣高中老師告訴記者,不少重點高校的貧困專項和定向招生中,并未限定農村戶籍要求,導致越來越多縣城領導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讀書,而是送往貧困縣高中就讀。

這位老師表示,即便部分重點高校要求農村戶籍才能報名參與“貧困專項計劃”,但在很多基層貧困地區,一些官員利用影響力將子女改回農村戶口并非難事,“基層官員子女與農村孩子爭奪政策照顧機會,易使政策執行走樣”。

教育界人士介紹,現有的農村學生招生傾斜政策,操作方式是高校將招生名額分配給各省,相應貧困縣報考學生匯總后根據考分高低進行錄取,因此近年來“貧困專項計劃”存在向部分貧困縣優質高中聚集的趨勢。在戶籍改革、人口流動加速的背景下,“貧困專項計劃”容易助推產生更多貧困縣“超級中學”,有違教育均衡發展的初衷。

專家說法

“擴招”增幅不宜過快過猛

國務院近期印發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表示,繼續實施國家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由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不少受訪人士認為,在充分肯定政策成效的基礎上,也應理性看待實施中出現的一系列新問題和新挑戰,積極采取措施進行完善與調整。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范先佐認為,教育部門和各地高校應完善農村學生入學的后續培養體系,幫助農村新生盡快突破“學習補課關”“自卑心態關”等障礙。

專家表示,重點高校“擴招”農村生源,增幅不宜過快過猛,應系統研究和把握重點高校中農村生源比例的合理區間,將農村學生招錄調控權適當下放至高校,同時進一步增強農村定向招生的全程公開透明,壓縮暗箱操作空間。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在現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充分落實基礎上,應探索允許高校充分利用自主招生等手段選拔農村優秀生源;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多渠道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從源頭上逐步縮小差距,促進教育公平。

網友觀點

高招扶貧名額分配,應體現制度公平

為了高招公平,我們曾經設計出很多的照顧性政策,比如各種各樣的加分項目。如今,大多數的加分項目都已被明確取消;原因在于,我們當初為公平而留設的口子,總是被逐利者發現為尋租與造假的“捷徑”。只要有優惠項目存在,就會有權貴人群通過各類途徑去爭奪,使政策執行完全走到設計初衷的反面,這似乎已經成為高考招生的某種規律,不幸的是,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似乎也正在走著同樣的路徑。

毋庸諱言,在城鄉基礎教育差距不斷拉大的背景下,重點高校擴招農村學生是促進教育公平、機會公平的良好舉措,有助于拓寬農村孩子成材的渠道,推動社會階層合理流動。其中的積極價值,怎樣強調也不會過。正因為如此,國家強調要繼續實施國家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由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但是,這一優惠政策能否良好實現政策初衷,新華社的報道無疑敲響了一記警鐘。

官二代將子女送到貧困縣的超級高中讀書,再通過關系給子女改為農村戶口,就能享受面向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與農家子女爭奪高招扶貧名額,誰都看得出來,這是巨大的不公。但是我們除了罵某些官員厚顏無恥之外,也不得不承認“只要有漏洞,就會有人去鉆”,本就是常識。不只某些官員會這樣做,有錢有勢者皆看得見鉆空子的機會。更可怕的是,我們除了譴責不道德,除了呼吁嚴監管之外,似乎根本沒有堵漏的良方。

在可預見的未來,在加分造假的通道被取締之后,也許會有更多的官員子女,爭奪高招扶貧的名額。這不只是一個道德問題,這更是一個制度問題。假若制度的漏洞依舊存在,道德的譴責就是無效的。所謂高招扶貧計劃,最大的漏洞就在于,它只能“定向”到某個貧困縣,卻無法“定向”到貧困學生。

定向不準的問題,是定向招生制度最大的問題所在。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本的辦法還是要改善貧困地區的教育資源,盡最大努力實現教育均衡,讓哪怕是最貧困的地方也有全國統一標準的教育硬件和師資力量。這個偉大目標肯定無法一蹴而就,所以定向高招扶貧計劃眼下仍需維持;作為配套舉措,有必要實行對相關錄取情況的全面公開,以便接受社會監督。與此同時,要盡可能具化定向招生的針對性標準,減少被鉆空子的可能。(盛翔)

莫讓“高考定向招生”成為權貴者的盤中肥肉

高考改革事關孩子的未來,受到全國人的熱切關注。從前一段的高考綜合改革預備方案的出現,到上海、浙江今年開始試點,讓我們看到了多年來爭論不休的高考改革已經箭在弦上。相對于考試方面的改革,在招生環節做出局部變化,無疑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綜合改革逐步推進的同時,我國也開始了招生環節的改革。以此來緩解因當前高考制度不完善帶來的社會矛盾。

重點高校招生像貧困縣區傾斜,在今年的高校招生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也引起了家長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中,相差一分也能拉開很遠的距離,所以那些經濟發展快,師資力量較強,教育水平較高的地區,考試成績要普遍好于貧困的地區。所以,近些年大量貧困縣區的優質生源外流,讓原本就落后的貧困縣區的高考成績愈發落后。今年招生向貧困縣區傾斜,同樣一所大學,符合條件的貧困縣區考生可以降低幾十分,這不但讓很多優秀的貧困縣區同學圓了上重點大學夢,也是教育公平的切實體現。

降低幾十分錄取的優惠政策無疑是非常誘人,如果不能以嚴格的政策加以保護,也許這一優惠政策就會成為權貴們的盤中肥肉。最近就有學校的老師反映,因為看到了國家已經出臺了實際的扶持貧困縣教育的計劃,很多領導的子女都不再去外地更好的高中就讀了,而是選擇去貧困縣區的高中,為的就是能與真正貧困的農村同學爭奪上名校的機會。如果縣領導本身就是貧困縣的人,而其子女又滿足優惠的條件,我們對那些留在自己家鄉就讀的行為是贊成的。但是如果本身是外地人,千方百計的用手段來創造條件,讓自己的子女去和普通的農民子女競爭,這不是赤裸裸的與民爭利嗎?如此的行為自然會受到譴責。

招生政策的變化為貧困縣區的學子們帶來了福音,我們不能因為輔助措施的不足,讓這種福音曇花一現。為了能保護好群眾的利益,防止改革成果被貪心之人竊取,相關部門應該盡快采取措。首先,對符合傾斜政策的條件應該規定的更加嚴格。比如,要規定出生戶籍所在地,以及后來實際上學的地點等。其次,要進一步完善公示制度。讓每個人都有權利監督錄取名額的分配情況。再次,要鼓勵社會監督。對舉報不法行為,以及“高考移民”等行為的人要加以獎勵。最后,加大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對已經查實的違規行為,要取消其錄取的優惠政策,同時對其中的違法行為要追究其法律責任。

寒門學習能考上名校,本身就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我們關注并保護他們的權益是公平使然,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同時,也希望那些存有占便宜心理的權貴們能及時收手,要知道肥肉吃多了也會讓身體產生病變。(程小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