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民國時期就是孔子誕辰

有人提議將教師節從9月10日改到9月28日,以此紀念孔子誕辰。我贊同將教師節改在孔子誕辰。主要有兩個理由。第一,先秦諸子以教育家論,首推孔子。這個沒有爭議。第二,華人世界都把孔子誕辰作為教師節。民國時期有正式的規定,在共和國成立之前,教師節就是孔子誕辰,臺灣沿用至今,其他地方也約定俗成。孔子影響中國教育兩千五百年,且深且遠。一方面,孔子作為教育家和思想家對歷史文化卓有貢獻,他的思想和實踐是應該認真研究的文化遺產。另一方面,中國歷史上孔子被推到“至圣先師”的位置,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統治術。孔子死后一直被權勢者利用,他們把儒學作為專制統治的工具。漢代獨尊儒術,隋唐科舉取士,知識階層上升的渠道逐漸固定化,儒學隨之變成敲門磚。歷代所謂學問基本上在儒家典籍中翻筋斗,成了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緊箍咒。

理性精神:假如孔子見到蘇格拉底

時下熱議“中國人缺少信仰”,似乎忘了“中國人缺少理性”。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我不同意,這個判斷有問題。現代社會的公民,信仰本就是多元的、復雜的。現在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有各自的信眾,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不合適。不少人信仰馬列主義,把馬列毛當神拜。中國人有信仰,只是不再有那種大一統的信仰了。

中國人理性精神不足,這是很明顯的。要是理性精神充分的話,就不會發生一系列狂躁行為了。國民黨時期,把孫中山、蔣介石當神拜;延安整風以后,又把毛澤東當神拜。全民“大煉鋼鐵”、“畝產十萬斤”等讓世界震驚的瘋狂,半點理性精神都沒有。至今非理性的民族主義情緒、偏激的仇恨和斗爭觀念彌漫,影響中國向健全有序的現代社會轉型。

儒學對培育理性精神有多大作用?一方面,“子不語怪力亂神”,這里包含理性精神。另一方面,《論語》作為語錄傳下來,灌輸孔子自以為是的結論,理性的論證很不充分。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提倡國學的人里面,有不少很不理性。他們把孔子作為信仰的對象,搞“儒教”。這與孔子本人的理性精神相矛盾,不能這樣提倡儒學。中國實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把孔孟當圣人,他們的教導和儒家典籍成了是非標準,不準懷疑。非圣無法,罪不容赦,哪里有什么理性精神?科舉廢除后,從1924年國民黨在廣州搞“黨化教育”開始,現代中國的教育重現反智主義的錯誤;后來全盤蘇化,變本加厲,流毒很深。靠孔子治不好這些痼疾。當下的改革應該是人類所有優秀文化一并趕來,兼收并蓄,激發中國人的創造力。

此外,不僅儒學,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缺少形式邏輯。諸子百家都有這個問題,邏輯性不強,甚至強詞奪理。在世界范圍看,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但是,與差不多同時的蘇格拉底相比顯然有不足之處。蘇格拉底將論辯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懷疑精神、批判精神、邏輯力量而言,孔子比不上蘇格拉底。我們肯定傳統文化的優點,同時不掩蓋、不回避它的弱點,這樣才符合孔子的精神。假如孔子見到蘇格拉底,他會怎樣?用孔子自己的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今日提倡儒學者,有沒有這樣的胸懷呢?

“文革”期間所謂批林批孔,是發動者的政治游戲,非常荒唐。現在應該平心靜氣讓孔子及其著作回歸歷史人物和歷史典籍的本來面目。可是,現在一些人把孔子作為偶像抬出來,帶來新的困擾。我們不需要另外一個神,中國人吃造神的苦頭太多了,帶來的災難太大了。古往今來的任何人物都不是神。在當代,孔子應該是平等對話的對象,是自由、客觀地加以研究的歷史人物。

如何繼承傳統文化

眼下政府、民間兩方面都有貼近傳統文化的意愿,也都有加強國學教育的要求。首先,國學這個概念就有問題,這不是我說的,是錢穆首先提出的。國學這個概念是從日本搬過來的。按其本意,旨在排除或削弱外來思想的影響。我們需要這樣的國學嗎?國學等于儒家經典嗎?諸子百家是不是國學?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二十世紀興起的學科、積累的知識,算不算國學?二十世紀文史哲的學術思想成果,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現代社會科學,是不是中國的文化積累和思想財富?

用“中國傳統文化”比較準確,不但包含漢族傳統文化,應該將中國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也納入其中。任何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應當繼承發展。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這都是常識。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不但中國人在研究,外國人也在研究。任何思想文化,到二十世紀都變成人類的共同財富,不能狹隘地僅從民族立場看待傳統文化。

共和國成立以后,傳統文化教育嚴重不足,糾正之道首在加強漢語教育。臺灣中學的“國文”課,文言文占百分之四十多,還有人建議提高到百分之五十。毋庸諱言,與臺灣比,大陸知識階層本國語言的修養比較差,甚至鬧出許多笑話。特別是中學階段,文言文教學比重應該提高。這是應該切實做好的繼承漢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工作,比各種花哨口號都重要和實在。

現在有些人提倡的所謂“國學教育”,把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引向歪路。所謂“兒童讀經”,日復一日地死記硬背,根本不理解,那是違反教育規律的。兒童教育應該活潑,讓孩子從全人類思想文化遺產中吸收精華。香港有的小學要求兒童一星期讀一本書。許多國家辦得好的小學,把全世界最好的少兒讀物匯集起來,讓兒童閱讀,養成讀書的習慣并開打文化視野,終身受益。“建設書香校園”比盲目提倡所謂國學教育好得多。應當抵制“國教派”卷起的歪風。他們甚至誘導未成年人跪拜孔子。現代公民對任何人都不能跪拜。“國教派”說跪拜是禮儀,任何國家都講禮儀,現代公民禮儀以平等、自由為基礎,斷不能誠惶誠恐,匍匐在別人腳下。“國教派”是在毒害少年兒童,有識之士不應該忽視。各地搞少兒讀經的人,漂亮言辭后面是利益驅動。出于志愿做這件事的是極少數人。現在所謂少兒讀經是一盤很大的生意,教材出版的收入,學費的收入,一本萬利。還有些國學班收高價,學費十幾萬、幾十萬。“弘揚國學”說得冠冕堂皇,其實是利用這個名堂賺錢。

民辦教育仍然沒有走出困境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說得準確些,偉大的民辦教育家。中國教育除了官學以外,一直有民間講學的傳統。這些民辦教育者一方面弘揚正氣、講究風骨,另一方面認真研習傳統經典。十九世紀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成為民辦教育的一支新力量,與中國先驅合作帶來新的知識、新的視野、新的思維方式。19、20世紀民辦教育家創辦私立學校,代表著與公辦教育抗衡的另外一種教育體系。當時涌現出張伯苓、陳嘉庚、陶行知等一批教育家,他們所開辦的學校,都有自身的特色,打破了大一統的教育格局。這種百家爭鳴的狀況,對中國教育非常有利。

國民黨從廣東執政時期,就開始搞黨化教育;奪取全國政權后,把黨化教育推廣到全國。受到知識分子階層嚴厲批評后,改成所謂“三民主義教育”,換湯不換藥。當時不少知識分子,極力抵制黨化教育。著名教育家陳序經先生,時任西南聯大法商學院院長。國民政府發布規定說,凡大學擔任院長以上職務的必須加入國民黨。陳先生堅決抵制,就是不加入。西南聯大三個學校當中,南開是民辦的,可見當時民辦教育的水準。共和國成立以后,全部收編,民間教育消滅。

現在的中國民辦教育,仍然沒有走出困境。像幼兒園、技工學校、英語培訓這些還算可以,其他的民辦教育則很困難。中國教育是在大一統局面下辦學,把學校分級。錄取新生分一批,二批,三批;有教育部重點學校,還有省重點,市重點、區重點。父母當然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讀第三批學校,可是真正的民辦學校幾乎全在第三批。并不是民辦教育自身沒有活力,而是政府壓制民辦教育,不合理的教育制度造成不平衡的教育局面。

中國教育應當與中國經濟的發展相匹配,適應中國作為現代大國的需要。現代大國不只是經濟的大國,也應當是文明的大國,自由的大國。孔子是先秦時期的偉大教育家,在他所生活的時代“自成一家之言”。生活在百家爭鳴時代,他從來不要求朝野獨尊儒學。今天中國的教育,為什么要控制每個學校、讓全部年輕人都聽話、讓所有頭腦都一樣?不要說繼承孔子的教育思想,無論繼承哪一位教育家的教育遺產,都勢必沖破這些思想禁錮。現代教育必須保證學校辦學的自主權,保證學校內部的學術自由、思想自由、表達自由。否則,中國永遠無法成為教育強國、文化強國。孔子的教育成就,來源于可以自由辦學的客觀環境和他本身自由探索的內在精神。真正要傳承孔子的教育成就,最好的辦法是讓教育家自由自在辦學,讓教師自由自在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