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重視學生意見 鼓勵學生參與管理
作者:西安市新城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 陳 芮
發布時間:2014-10-20 16:41:5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學生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法制意識明顯增強。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求樹立群眾觀點,著力解決突出問題;這要求學校教育教學管理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管理中注重征求和反饋學生意見,鼓勵學生參與管理。這既是我們落實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重要途徑,也是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維護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生主體性發揮,構建和諧校園的保證。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一些學校努力提供各種途徑和形式,廣泛收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讓學生參與監督學校的教學與管理活動,鼓勵并幫助學生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使學校管理工作呈現出新的局面。但在很多學校這方面工作推進遲緩,力度不夠,存在諸多問題。
一、學校管理中融入學生意見和主體參與的缺失現象
1.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訴求被忽略。
對于普通中學學生來說,雖然部分還處于未成年人階段,但這并不妨礙他們作為“人”而存在的事實。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尊嚴以及人格受保護的權利。他們往往比成年人更渴求完全的獨立自主,要求充分受到別人尊重。但目前學校教育存在著很大的教育偏差,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們過分強調學生的“學生身份”,將“受教育的對象”等同于“絕對服從的角色”,而忽略了學生首先是“人”的客觀事實,導致學生在整個教育鏈條中處于“被要求”和“被管制”的地位,他們的個性得不到張揚,要求不被重視,苦悶無處訴說,甚至有些權益得不到保護。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總是被忽略不計、熟視無睹,使得所謂的領導接待日、學生評教、意見反饋等都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起到作用。很多學生對意見征集活動表現出不感興趣,意見表通篇填寫“無意見”,當面談話又欲言又止,甚至有學生反映“說了也白說,還不如不說。”
2.教師的不當教育行為得不到及時糾正。
現實中,教師的教育行為與教育觀念相脫節。如對待特殊學生群體過分偏愛或漠視,在課堂上獨白式的“一言堂”,教育學生使用諷刺、挖苦甚至侮辱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失去了與教師的平等對話權。可以說,學校中失當的教育行為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教師高尚師德的塑造,如果重視學生的意見和心聲,將會彌補學校對教師行為監督檢查的不足,可以使教師的失當教育行為得到及時的反饋和糾正。
3.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管理制度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可和執行。
學校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各項管理制度始終指導和維系著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活動。但學校的制度是由學校單方面制定的,學生處于絕對的服從地位,學生因為自己未參與校規的制定而缺乏對校規的理解和認同,在學校的政策、制度規則面前,學生不配合、不主動、不積極的現象時有發生。如不穿校服、不遵守學校的門禁制度、戴首飾、手機等。
實際上,學生應該是學校的主人,要把對學生的管理從“堵”轉向“疏”,從“亡羊補牢”轉向“提前預防”,充分尊重學生意見,搭建意見表達平臺,暢通溝通渠道,提升合作意識,提高學校管理質量。
二、對學生在教學管理中意見的實證調查
對學生意見內容進行調查與分析,是建立學生意見表達機制的前提和基礎。在陜西省“雙高雙普”督導評估活動中,大多數學校都很重視學生意見反饋活動的開展,也注重相關過程資料的收集整理。學生也很有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有著對自由的向往、對平等的追求和對責任的思考。
根據對20個區縣260所中學和340所小學28300余名學生的問卷調查,反映出學生在學校管理、師生關系、學習、在校權益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訴求欲望。體現出學生希望參與管理或者自我管理的意愿,應該說學生參與管理或自主管理是現代學校管理的一大趨勢。
1.反映作業多、希望減輕課業負擔的中學生占31.9%,小學生占23.5%;反映課程安排不合理,文化課擠占體音美課程的中學生占33.9%,小學生占37.1%;反映學校考試排名的中學生占12.3%,小學生占10.3%;反映周末補課、收費的中學生占10%;希望開放圖書室、豐富學生文化生活的中學生占27.3%,小學生占31.5%。
調查結果反映出學生作業量太大、考試次數過多、學習興趣低。學生的訴求更多集中在:希望老師應給學生自由支配時間,老師應加強學習方法指導,多組織實踐性社會活動。
2.反映教師體罰學生的中學生占17.7%,小學生占10%;希望老師多與學生溝通的,中學生占15.4%,小學生占8.8%。
美國哲學家杜威曾說過:“人類本質里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有被尊重、被重視和被肯定的渴求。學校管理者要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其人格,要把學生當成與自己平等的人來看待,對其弱點、缺點和錯誤給予真誠的、嚴肅的、朋友式的幫助、批評和教育,而不是諷刺、挖苦、訓斥。調查結果警示我們,要保護學生權益,尊重學生人格和尊嚴,杜絕體罰和變相體罰。
3.關注學校安全、綠化和設施的中學生占27.1%,小學生占24.7%;反映學校飯菜質量差的中學生占34.2%,小學生占13.5%。
可以看出,學生其實非常關注學校的環境、條件,并有著建議學校進一步改進提高的強烈訴求,這也值得學校的管理層特別關注。
學生對學校有意見和建議以及學生對學校和老師進行評價的現象,人們司空見慣。但人們對學生訴求問題卻缺乏深刻的認識,經常敷衍塞責或置之不理。
調查還發現,有些學校民主治校傳統缺乏,教師民主意識淡薄,學生民主權利意識被扼殺。
因此,能否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激發學生民主意識、參與意識,正確認識并妥善處理學生的意見,使問題的解決逐步走向規范化,是我們必須著力解決且十分重要的問題。
三、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主要途徑
1.堅持“以生為本”理念,鼓勵學生的主動參與。
挪威學者波·達林在《理論與戰略:國際視野中的學校發展》一書中指出“應把學生看作學校社會中平等的成員,能參與計劃、解決問題和實施變革的成員”,應當“引導學生成為學校管理活動的參與者和自我管理的主體”。確立學生在學校運行中的主體地位,真誠聽取學生意見和建議,要創建學生、教師、學校和諧發展的生態圈,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其人格,把學生當做與自己平等的人來看待,充分發揮學生當家作主的尊嚴和權利,鼓勵學生參與學校決策和管理,建立紐帶和橋梁,充分發揮社團、學聯、學生會的組織作用。
應該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以真誠平等的態度鼓勵學生多提意見,提好意見。要及時地處理學生的意見,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學生以最滿意的回應和答復。對于學校、老師的錯誤要立即糾正,對學生的誤解,要解釋清楚。
2.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各類活動方案、計劃的制定和具體的實施過程。
充分發揮以學生會為代表的學生組織作用,有意識地授予這些機構參與管理的權利,擴大其職能,要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和指導,讓學生參與運動會、主題班會、藝術節、校際交流、競賽考試等各類活動的整體過程中來,讓學生在管理中學到知識,學會做人,在管理中學會競爭、協作、約束、塑造,通過集體參與,培養學生責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精神。
3.建立學生自主管理機制。
布魯貝克在《高等教育哲學》一書中說“明智的分享權力并不等于削弱權力,反而可以多出成果”。學生參與管理是大學管理實現民主化、效率化的重要步驟。它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管理的機會,自理、自治。要適當的開展“班干部輪換制”、“值日班長輪流制”、“學生干部競選制”,開展學生實踐值周制,提高學生競爭意識、合作意識、道德認知、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能力,樹立自信心,增強集體責任感。
4.讓學生參與各類考核、評價活動。
考核是對學生或班級、年級工作的一種認可過程,要發揮考核的引導、導向、激勵作用。要理解學生、信任學生、尊重學生,要積極推行校務公開,確保學生的知情權、參與權和評價權。要實行班級民主測評、對獎學金、助學金和各種先進集體、個人要嚴格按照規范程序進行,進行公示,接受學生監督、審核,要推行學生聽證制度,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校健康發展。
要推動師生互評制度 ,形成師生良性互動機制,發揮學生在民主治校中的主力軍作用,通過“學生評教”、“問卷調查”、“學生座談會”等途徑組織學生深度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
總之,學校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學校管理,激發學生民主意識、參與意識,積極創造條件,拓寬學生參與的渠道,注重征求和反饋學生意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