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9月4日《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發布,標志著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啟動。《實施意見》要求,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兩地分別出臺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從2014年秋季新入學的高一學生開始實施。試點省(市)的其他在校高中生和沒有開展綜合改革試點省份的高中生,仍實行現行高考辦法。2017年全面推進,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熱議。

為此,教育部負責人就大家所關注的問題進行了詳盡的介紹和釋疑。據介紹,此次改革有五項主要任務:一是改進招生計劃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完善中小學招生辦法,破解擇校難題。二是改革考試形式和內容,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規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加快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三是改革招生錄取機制,減少和規范考試加分,完善和規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選拔機制,改進錄取方式,拓寬社會成員終身學習通道。四是改革監督管理機制,加大違規查處力度。五是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改革考試科目設置,改革招生錄取機制。

釋疑

為何推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教育部負責人說,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程度、避免嚴重偏科的一項制度設計,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依據。今后學業水平考試范圍覆蓋國家規定的所有學習科目,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按國家課程標準和考試要求統一組織實施。各地要創造條件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同一科目參加兩次考試的機會。

高職院校分類考試如何進行?

根據改革方案,高職院校考試招生將與普通高校相對分開,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

中職學校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參加文化基礎與職業技能相結合的測試。

普通高中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參加職業適應性測試,文化素質成績使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學生也可參加統一高考進入高職院校。

2015年通過分類考試錄取的學生占高職院校招生總數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為主渠道。

詳解

新政實施后高中生怎么學怎么考?

如果高明是在高考新政試點地區今年剛升入高一的學生,那么3年后,他將成為高考新政的首批受影響者。事實上,新政對他的影響從現在就開始顯現了。

高中三年

影響一:學好每門課 盡早選專業

無論高明將來要考高職還是大學,高中三年期間他都需要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上下工夫,考好每一門。因為如果他將來考高職,除了要參加職業適應性測試,文化素質成績使用的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成績,并參考他高中期間的綜合素質評價;如果他將來考大學,其高考成績除了高考要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外,還包括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的成績。因此,高明需要在高中階段盡可能早地確定未來專業發展方向,選擇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計入高考成績的3個科目,并在高中階段考好這三個科目。

相關新政:

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組成。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計入總成績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高校要提前公布對考生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報考要求和綜合素質評價使用辦法,2014年出臺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規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指導意見。

影響二:放棄特長生加分

如果高明原本計劃在高中階段學習的同時,在某個藝術或體育項目上下工夫,以爭取獲得高考藝術特長生或體育特長生的加分,那么他從現在開始就可以放棄了。因為從2015年開始,高考就要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

相關新政:

減少和規范考試加分。大幅減少、嚴格控制考試加分項目,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確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項目,應合理設置加分分值。探索完善邊疆民族特困地區加分政策。地方性高考加分項目原則上只適用于本省所屬高校在本省招生。加強考生加分資格審核,嚴格認定程序,做好公開公示,強化監督管理。2014年底出臺進一步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

高考環節

影響一:不分文理 外語考兩次

高考不再分文、理兩類科目進行,數學科目也不再為文、理科生分別出試卷。2017年高明高考時,集中考只有語文、數學、外語三個科目,其中外語將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因此如果高明外語成績比較好,可以提前考完。加上其他科目都已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陸續考完,高考時他只需把精力集中在語文、數學兩個科目上,考前復習的壓力會減輕很多。

影響二:考后報志愿

高考前,高明不用在緊張的復習中,為填報志愿而煩惱了,也不用擔心因為高考發揮失常而落到很差的大學去。因為他只需在高考后,根據自己的成績填報志愿,高校招生分若干個批次錄取的舊模式,也被更人性化的平行志愿投檔方式取代。而且,高明還有機會與若干個高校彼此進行雙向選擇。

相關新政:

改進錄取方式。推行高考成績公布后填報志愿方式。創造條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改進投檔錄取模式,推進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檔方式,增加高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

高考后

影響:自主招生沒有“華約”“北約”了

如果高明的目標是那些可以自主招生的重點高校,他還可以在高考后再為自己拼一把:參加他心儀高校的自主招生,爭取為自己獲得加分。而且高校自主招生不再允許聯考的方式,也就是說,以清華為首的“華約”和以北大為首的“北約”兩大聯盟要解散了,高明有了更多選擇,不必在兩個聯盟的高校中間選擇其一了,可以參加多個學校的自主招生選拔。

相關新政:

完善和規范自主招生。申請學生要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達到相應要求,接受報考高校的考核。試點高校不得采用聯考方式或組織專門培訓。規范并公開自主招生辦法、考核程序和錄取結果。嚴格控制自主招生規模。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后進行。

高考改革新方案的亮點在哪里

輿論大都把目光聚焦在文理不分科、英語一年兩次考上,但在筆者看來,這次高考改革方案的亮點并不在此。真正的亮點在于兩方面:一是“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后進行”;二是“創造條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改進投檔錄取模式,推進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檔方式,增加高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2015年起在有條件的省份開展錄取批次改革試點”。原因很簡單,如果錄取制度不進行深層次改革,在當前分批次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框架下,文理不分科、英語一年兩次考,并不能改變基礎教育的應試格局。而這兩方面的改革,有可能帶來錄取制度改革的突破。

這兩方面的亮點,能否真成為“亮點”,還取決于具體的操作。將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后進行,這是筆者多年來一直建議的方式。如果高考后的自主招生,能借鑒香港地區高校在內地的自主招生方式,由學校自主提出申請的成績要求,達到成績要求的學生自主申請若干所學校,學校獨立進行錄取,學生可以獲得多張錄取通知書,這就實現了考試與招生分離,既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又擴大學校的招生自主權。而如果高考之后的自主招生,只是推廣南方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已實施的方式,即考生參加學校面試之后,要填報志愿,把該校填報在提前批的第一志愿,學校再結合學生的高考分數、大學面試測試成績和中學學業測試成績進行錄取,其價值和意義則十分有限。

我國已經試點的自主招生,問題就出在和集中錄取制度相嫁接上,參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還要求參加統一高考、填報志愿。這種制度,導致自主招生并沒有打破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也沒有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只有建立在基于統一測試基礎上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才能充分擴大學生的選擇權,也落實學校的自主招生權。

至于取消高校錄取批次,則更具有深遠的價值和意義。我國高校按批次錄取,導致學校被分為三六九等,學校追逐一本率、二本率,學生則追逐上一本的名校,這是嚴重的教育不公平,影響各類教育、學校的平等競爭和發展。但是,在集中錄取制度之下,錄取批次將很難被取消,最可能是取消二本和三本批次,融合為一個批次。原因在于,在集中錄取中,存在著批次控制線,其目的是保障高校的錄取秩序。

要根本消除高校的錄取批次,只有實行高校完全自主招生,即由學生和學校雙向選擇。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改革方案中,也提到“增加高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但這是在實行平行志愿投檔的框架下,其操作可能是“一檔多投”,并非學生自由申請大學,大學獨立進行錄取。

根據國家的部署,上海市和浙江省,將于今年分別出臺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筆者期待這兩地的改革試點方案能在錄取制度改革上有所突破。尤其是上海,該市是全國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目前有8所高校實行自主招生改革試點,且復旦和上海交大從2006年實行自主招生選拔試驗,上海交大從2014年在一些省市試點高考之后的自主招生,完全有條件在突破集中錄取制度,實行學生雙向多選上做出有意義的探索。浙江在三位一體的高考改革上也有30多所學校試點,如果這些學校能把三位一體的高考錄取與集中錄取制度脫鉤,將是高考改革的重要進步。(熊丙奇)

高考怎么改,都須回到捍衛公平的原點

必須承認,此番高考改革的力度,的確是很大的,一方面,文理不再分科,可以讓學生們培養起更加全面的素質,這既是對民意的呼應,也是高考邁向多元化的階梯;另一方面,此次改革意圖突破“一考定終身”的意識,也是顯而易見的,高考統考只考語數外就是一個明證,而英語可以考兩次,其他科目“學完即考”、“一門一清”,報考大學時自選三科成績,這一系列的舉措,都只有一個指向,即打破“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的頑疾。

不過,另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是——近年來,關于招考的黑幕,的確是頻頻被曝光,“拼爹拼關系”、“100萬元上重點大學”、“10萬元換好專業”等事情,正成為公眾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此番高考改革,其監管戰線必然會被無限拉長。因為每一個科目的考試,都可能影響到一名學生的將來,在這樣的境況下,如果監管機制無法及時跟上,是極有可能滋生腐敗的。而一旦如此,既會打擊公眾對高考改革新政的信心,更會戕害高考本身的公平與公正。

這意味著,無論高考改革是向左轉還是向右轉,一個最起碼的前提不容忽視,那就是改革必須確保公平與公正。 具體到操作層面,眾所周知,信息的公開與透明,是杜絕貓膩的最好手段。既然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拉長了監管戰線,那對于每一名學生的成績,都應保持信息的公開透明,并歡迎社會各界的監督。除此之外,后續的懲戒機制、征信系統設置也應及時跟上。唯有保持信息的公開與透明,同時后續的處罰問責及時跟上,才能更好地呵護好高考公平。 (龍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