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學習過程 提高課堂效益
作者:陜西省橫山中學 高 瑜
發布時間:2014-09-09 16:32: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至今已經進行了六年多的時間,大多數教師都已經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是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進行課程改革的。因此,我們只有切實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圍繞著學生的學設計教學,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一、學生會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
學習行動的設計是在傳統教學中容易被忽視的重要環節。為了實現這一環節,首先要研究學生,把握學生的個性與心理,做到以學生為根據,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真實情境中去接受教育,即實行體驗和感悟性教育。要重視學生的態度、過程、價值觀的培養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認真、細密、正確的學習態度,使學生更好地體驗和感悟學習過程,從而獲取知識,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發展各種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教育內容到教育形式的確定,以致教育活動過程的組織等都要盡量依靠學生,學習是學生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教師傳遞,學生必須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絕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每個學生都應以自己原有的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構建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知識又因為新知識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的積累,它同時包括由新舊知識的沖突而引發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和知識結構的重組。
二、學法指導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手段
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引導學生去讀、想、寫、做,實現課堂教學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做到了這些,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才能真正有所保證。我們要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學會規劃學習內容,也學會規劃具體的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依據和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指導學生有所發現,觸動學生思維敏感和活躍,激發學生的需求和新鮮感,從而產生“再學習”的動力。在這種認識前提下的種種方法也才有意義,但也要警惕課堂教學表面熱鬧,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流于形式,學習陷入誤區的傾向。在學習方式上,人們普遍將“發現學習”認定為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有意義的學習的發生并不是以某種學習方式為條件的,接受學習也不完全等于機械學習,發現學習也并不等同于絕對有意義的學習。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各自適合運用的情況。而真正的自主學習還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
三、給學生提供全面的、多元的學習價值選擇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方法
很多時候,不是學生不愿選擇,而是根本就沒有選擇。我們的教育并沒有給學生提供更多地體會學習多元價值的機會。因此,教師首先要對學習有用性有全面的、多維度的認識,才能對學生學習中的價值判斷有所體察,進行適宜的教學活動。同時教師要學會引導和激發學生對學習價值的認同,新課程改革提出的三維目標,既是教師行動的指南,也是教師可依據的方法。如果學生一時不能理解知識和技能對他的意義,那就從過程和方法著手,讓他體會學習過程中探究的樂趣,感受學習活動自身的魅力;如果學生需要的是傾聽和鼓勵,教師同樣可以在學習活動中讓他參與合作,讓他看到自己的進步和別人對他的肯定,同樣能促進學生對學習有用性的感知與認同。
四、尊重學生的價值選擇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益保障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會發現學生不一定會認同教師對學習有用性的理解。這是教育中非常強大的阻力之一,如果學生對學習價值的某一維度無法認同,就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其學習行為。這給教育提出了難題,面對多元化的價值選擇,教師也許會覺得無所適從。但當我們打破固定思維,從一個更積極的角度去看待這種問題時,我們就會發現,這其實也是豐富的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教師如能有意識地利用學生對學習有用性的不同理解來設計教學活動,在活動中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都能感受到學習的有用性,無疑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進行被賦予了意義和價值的學習活動。
當然,除了關注教與學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以外,做好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工作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先導,教師會教、教法得當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成功要素,開發運用好三級課程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礎,做好教學評價工作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保證,運用好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助推器,搞好課堂教學管理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組織保障。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最根本的就是提升教師的素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