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作者: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大昌汗學區 曹彥飛
發布時間:2014-09-09 16:30:0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小學低段(1~2年級)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會寫800~1000個,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等。”這些知識對于一個初入校門的兒童,無疑是枯燥乏味的,而掌握這些知識又是必須的。那么如何讓這些枯燥乏味的基礎知識,變成孩子們喜聞樂見、樂于接受的東西呢?通過暑期“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的培訓和自己近十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我得到了答案。
一、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本人認為多媒體手段的靈活應用,無疑為我們的“情境創設”插上了翅膀。鑒于多媒體信息量大、趣味性強,以及有效融聲音、文字、圖像于一爐的特點,可以從多個角度激發學生的興趣。這也完全契合小學生求奇、求新的心理特點,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多元化和興趣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比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之前,就可以在網絡上搜集、整理與桂林山水相關的精美圖片,讓直觀多彩的圖片,帶領小學生走進具體的情境之中。再如在講解《倔強的小紅軍》課文之前,教師可以剪輯《閃閃的紅星》中的音樂,或者是電影片斷,讓學生對小紅軍潘冬子的形象進行感知,然后聯系課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比對閱讀。
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習變成學生的自主行為
在小學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始終貫穿“問題”教學,讓每一個小問號,像小鉤子一樣鉤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要啟發、引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通過質疑、與文本對話、釋疑、再質疑的思維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將被動的學變成主動的積極思維過程,讓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自愿的心理渴望,將“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如在學習《草船借箭》一課,要引導學生問:①誰向誰借?②為什么借?③怎樣借?這一系列問題引起了學生認識上的沖突和探究欲望。教學《田忌賽馬》一文,要引導學生問:“同樣的馬匹,為什么只調換了一下馬的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呢?”再比如教學《凡卡》這篇課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要引導學生問:“凡卡的信能收到嗎?”從而讓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學生有了求疑解題的心理,就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討論,積極舉手發言。這樣既能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了課堂的教學,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促進“學思結合”。問題愈多,好奇心愈強,興趣愈濃,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維就愈活躍。這樣,學生在問題引領下,在老師的調控下進行教學,使教與學得以統一,保證課堂的有效高效。
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生命,是個體就有差異。我們要學會認識這種差異,尊重這種差異,進而學會尊重學生的人格。對人而言,最大的傷害莫過于對其人格的泯滅、不尊重。作為教師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性。在和學生的接觸中,特別是對學生批評教育時,要注意方式方法上的度,拿捏要有分寸,要時刻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以促進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帶著尊重和自信生活學習,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要建立人格上的平等、交互的民主、相處上的和諧,這有利于學生自主性的提高,人格的健全,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的教育教學活動,才能充分讓每個學生感觸和感受到自主的尊嚴,體驗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有這么一則故事:鄉間的小道上,一個孩子正低著身子和路邊的花兒說著一些我聽不明白的話,我問孩子:你對花兒說了些什么?孩子聽不清。我只好蹲下來又對他說了一遍。孩子告訴我,他對花兒說:今天你開得真好看!孩子還告訴我,如果你要對花兒說話,一定要蹲下來在花兒的耳邊說,花兒才能聽見……
我們每一位教師也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去聆聽孩子們的心聲,和孩子們交朋友,讓他們喜歡你,喜歡你的課堂,對你所教授的學科保持學習的熱情,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建構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應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讓有意義的東西變得有意思。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習變成孩子們“樂此不疲”的趣事,才能真正實現小學語文課堂的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