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規劃職業教育體系:職業院校學生將可考研
發布時間:2014-09-03 11:39:3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日前,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和國務院扶貧辦六部門聯合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規劃到2015年初步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根據規劃提出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量化目標,到2015年,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數、專科層次職業教育在校生數將分別達到2250萬人、1390萬人;2020年將分別達到2350萬人、1480萬人。到2020年,大中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比例達到80%以上,高職院校招收有實際工作經驗學習者比例達到20%,有實踐經驗的專兼職教師占專業教師總數的比例達到60%,初步建成300個富有活力和引領作用的骨干職業教育集團。
根據六部門規劃,職業教育的辦學類型包括政府辦學、企業辦學和社會辦學,全日制職業教育與非全日制職業教育,學歷職業教育與非學歷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包括初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其中,高等職業教育在辦好現有專科層次高等職業(專科)學校的基礎上,發展應用技術類型高校,培養本科層次職業人才,建立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根據高等學校設置制度規定,將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
根據規劃,按照終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務需求、開放融合、縱向流動、雙向溝通的現代職業教育的體系框架和總體布局。建立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雙向溝通的橋梁——普通學校和職業院校可以開展課程和學分互認,學習者可以通過考試在普通學校和職業院校之間轉學、升學,普通高等學校可以招收職業院校畢業生,并與職業院校聯合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規劃還提出一系列具體工作任務,如:基本完成新一輪專業設置改革,學校特色優勢專業集中度顯著提高。擴大學生選專業、轉專業的自主權。建立專業設置信息發布平臺和動態調整預警機制。探索建立區域中高職專業設置管理的宏觀協調機制;基本建成職業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統,寬帶和校園網覆蓋所有職業院校;所有職業院校都要開設10門以上社區課程等。
規劃也對《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做了政策延伸的創新部署。如針對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的問題,提出“在確有需要的職業領域,可以實行中職、專科、本科貫通培養”;針對我國城鎮化加速的國情,提出“重點加強農民工、農民工子女和城市轉崗就業人員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針對社會觀念的制約,提出“規范清理影響職業院校畢業生公平就業的政策”。
規劃還強調各地要進行跟蹤指導檢查,及時研究規劃實施過程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教育督導部門要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督導評估,積極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評估。鼓勵社會各界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監督。
發展職業教育關鍵在于改變辦學導向
一直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最高只有高職層次,高職畢業生要進一步深造,有諸多現實條件限制。而在國外,職業教育不但有本科,還有碩士和博士,與普通教育“平起平坐”。
提高職業教育的學歷層次,當然有利于改變職業教育是低層次教育的局面,但僅僅提高職業教育的學歷層次,而不解決困惑職業教育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職業教育的前景還是不容樂觀。因為就是授予職教博士,或許也會被認為比學術博士要低一個檔次。
從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來說,應該以就業為導向,而不是以學歷教育為導向。事實上,我國一些職業院校不以就業為導向培養職業技術人才,而是熱衷于升為本科院校,這就是學歷導向的結果。如果這種辦學導向不變,接下來,職業院校會熱衷于申請碩士點,甚至博士點,結果是職業教育的研究生規模體量增大,但卻偏離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辦學定位。這與國家推進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職業教育是背離的。
職業院校不安于職業教育的定位,是因為職業教育低人一等,被認為是低層次教育,地方政府把辦本科院校、綜合性院校作為重要政績,而職業院校也缺乏辦學自主權。
要讓職業教育擺脫低端教育的困境,必須對癥下藥。首先,政府部門要著力消除一系列對職業教育的歧視性政策,包括取消高校招生的批次設置,讓職業院校與普通院校平等競爭。如果職業院校的招生被放在普通院校之后,職業教育的地位就不可能提升。其次,要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的改革,把自主辦學權交給職業院校,這才能讓職業院校有清晰的定位,并辦出特色,培養出高素質的職業技術人才。(熊丙奇)
職業教育既不能“斷頭”也不能“瘸腿”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既是提供更多人生出彩機會的現實需要,也是推動“中國制造”走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的題中之意。
在輿論看來,《規劃》的最大亮點就是打通了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雙向溝通的“瓶頸”,讓學習者可以通過考試在普通學校和職業院校之間轉學、升學,甚至可以中職、專科、本科貫通培養,職業院校畢業生還可以考研究生。這樣一來,職業教育突破了成長的“天花板”,不再是“斷頭教育”。
職業教育“斷頭”的問題解決了,“瘸腿”的問題也該提上議事日程。在《規劃》中,盡管明確提出職業教育包括初等、中等、高等3個層次,但很多政策措施的關注點、落腳點還是在后兩個層次上,對初等職業教育缺乏更明晰的思路,這難免讓職業教育面臨“瘸腿”的尷尬。
職業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缺失,往往會導致很多問題。比如不少高中畢業生填志愿選專業時,往往一片茫然,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適合什么,具備何種職業傾向,要么父母包辦,要么聽信書上的冷門熱門說,其直接結果便是入職后感到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導致職業生涯的極不穩定與目標迷失。一項調查顯示,56.1%的高校畢業生干第一份工作不滿一年,能在第一個工作崗位呆三年的,還不到10%。事實上,在“藍領工人”日益搶手,收入也高于不少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背景下,我們身邊很多接受完義務教育的孩子,也有意愿去職業學校學一門技術的,然而,大部分學生不知道自己職業興趣和潛能是什么,適合讀什么專業,有些人就是在迷茫和徘徊中與職業教育擦肩而過。
反觀很多西方國家,他們從中小學就開始對孩子進行職業教育。“技術強國”德國分層職業教育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職業教育伴隨教育全過程,學校會根據學生的學業實際進行綜合測評,納入職業技能教學,幫助學生盡早認識各類職業、做出未來職業發展的規劃。而美國從1971年就開始實施職業規劃教育,小學屬于職業了解階段、初中是職業探索階段。
莎士比亞曾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職業教育何嘗不是如此?從某種程度上說,職業教育“瘸腿”的負面影響并不比“斷頭”小,有關部門該好好琢磨琢磨了。(任小康)
職業教育發展不能丟失本色
如果在當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關鍵起點之時,不注重堅守職業教育的本色,而片面追求學生的高學歷,或者追求學校的級別,不但不能真正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反而可能讓職業教育已有的陣地丟失。
“印發《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標志著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已經完成。”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26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作出上述表示。據悉,教育部等六部門日前聯合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規劃到2015年初步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屆時,職業教育將擴展至研究生階段,職業院校學生不僅可以由專升本,而且還可以考研。
解決職業教育長期以來最高只有大專層次的尷尬處境,打通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雙向溝通的學歷“瓶頸”,讓職高畢業生擁有深造的權利和途徑,順利完成職業教育過程從低等到高等的過渡,實現與普通教育的平等待遇,這無疑是完善職教體系、促進教育公平的有力舉措。
然而,任何新的舉措也必然帶來新的問題。當數以千萬計的職業教育學生紛紛涌向本科、研究生階段教育的時候,這些擁有了本科、研究生學歷的職業教育畢業生,在同等層次的普通大學生、研究生們面前,他們是否還能擁有當年中職、職高畢業生的那種“接地氣”的壓倒性優勢?這是當前不得不慎重考量的問題。
職業教育受歡迎和受認可,就在于人人擁有一門實用和精湛的技術,而并非在于學歷高低,這才是職業教育的優勢,也是職業教育的本色所在。如果在當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關鍵起點之時,不注重堅守職業教育的本色,而片面追求學生的高學歷,或者追求學校的級別,不但不能真正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反而可能讓職業教育已有的陣地丟失。
這些問題如果通過妥善的觀念引導,通過嚴格的高學歷職業教育規模控制,通過有效的制度執行,如對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加大工作經歷和實踐時間的要求,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說到底,筆者認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與其讓目前的職業教育走高大上路線,向層級化的普通教育看齊靠攏,還不如讓普通教育多學習學習職業教育的精神,多沾沾基層應用技術和實踐的“地氣”,變成理論與技術皆精的高水平人才。而此次改革中,部分高校將從學術型轉為應用型大學,甚至一些歷史悠久的名校也將面臨這一轉型,也正是發展職業教育的有效舉措。當然,這種改革也不能一擁而上,必須做好準備和配套工作,按教育規律循序漸進才行。
更進一步說,職業本身的特征,決定了職業教育更應該跳出學歷教育的固定思維,在終身教育和在職技能培訓的眾多領域中謀求更大的作為,這也應該是我們當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所不能忽視的廣闊天地。(羅容海)
補齊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短板
職業院校在我國一直都沒有得到深入人心的發展,沒有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經常有地方強制或變相強制學生上職校被曝光,如,2012年,陜西省紫陽縣煥古鎮曾發生不允許成績排50名之后的學生參加中考,而要到紫陽縣職教中心去上學;今年貴州省印江縣在中考之前,也把學生按成績排名,動員所謂的“差生”讀中職。這類事件一方面說明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不高,達不到家長和學生的期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職業教育具備較廣的發展潛力。這次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就是為了解決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所面臨的困境,逐步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不過,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立交橋”的示意圖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縱向上還算暢通,橫向上與普通中高等教育聯通路徑卻是時斷時續。實際上我國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這兩條腿是跛的,發展是不均衡的。這主要是由于我國職業教育受到優質資源不充足、升學機制不健全、保障政策不連貫、就業市場競爭力不強等瓶頸制約。
首先,我國職業教育的優質資源相對匱乏,很多職業教育機構中的教師是從普通學校轉過來的,他們缺乏實踐能力。其實,職業教育辦得好的學校,它的生源會很廣。如,英國著名的諾蘭學院曾培養出超過7000名世界一流的保姆,美國烹飪研究院也是全美最好的烹飪學校,在全球也首屈一指。這些領銜全球的職業教育學校,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都把職業培訓的應用性和專業性放在學校教育的首要位置,逐漸在學校中凝聚軟硬件的過硬實力,形成良性發展環境,這正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長處。
其次,我國職業教育升學機制還不健全。我國職業教育還處在初級發展水平,目前,我國很多職業教育學校學生的升學參差不齊,尤其是升入中等職業學校的機制還很落后,不少地方的中等職業教育主要依靠落后的行政命令或者經濟利益誘惑,這哪里是學校長遠發展的正道呢?因此,在國家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框架的時候,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夯實職業教育的升學機制,打通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壁壘,拓寬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憑此吸引學生自愿走進職業教育的大門。
再次,我國職業教育的保障政策還不夠連貫和持久。職業教育政策保障方面最重要的是資金投入的保障,而目前我國職業教育中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實習成本是由學生承擔,這些學生又多數是經濟條件較差的孩子。這種局面極大地影響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實踐環節,使我國的職業教育陷入了理論強于實踐、到崗位還需進行二次培養的尷尬境地。希望國家這次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時,能夠推出發展職業教育連貫、持久的保障政策。
最后,我國的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到市場中就業時,對用人單位的吸引力不強。這實際上反映了我們培養出來的技術人才達不到市場要求,很多時候,用人單位招聘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技術人才”到實際崗位時,他們并不能馬上成為“成手”,還需要用人單位用傳統的“師徒”模式帶人,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錘煉,把他們練就為“成手”,這無疑加大了用人單位的成本。因此,不解決我國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就業問題和人才進步的發展通道問題,就不能促進我國職業教育形成完備的發展體系。
職業院校的發展狀況既取決于國家的政策引導,也取決于自身的發展能力。希望伴隨著國家建設和發展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規劃的契機,我國的職業教育能夠更上一個新的臺階,為廣大有志于“憑手藝吃飯”的孩子開辟出廣闊的發展前景,造就出新時代的“魯班、歐冶子”式的優秀人才。(李德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