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國際視野的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探索
作者:西安高新第一中學 王淑芳 張清彥
發布時間:2014-09-03 11:25:2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創新人才,必須是在一個或多個領域具有比其同齡、相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的學生有著更為卓越的能力或潛在能力。拔尖創新人才的能力不僅是天生的,而且是發展中的(發展性);不僅是實際表現出來的,而且可能是潛在的;與其相同年齡、相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的學生相比,拔尖創新人才具有更為優越的能力;拔尖創新人才是多種多樣的,他們的才能通過行為、能力、興趣和個性特征等多方面顯示出來。為了發展拔尖創新人才的潛能,通常需要不同于其同齡人的學習機會;拔尖創新人才需要獲得有利的環境以滿足他們獨特的社會和情感需求;拔尖創新學生在不同的領域和學習的不同階段表現出超常行為。概括地說,拔尖創新型人才具有發展性、潛在性、優異性、才能外顯性和行為超常性,需要有利于成長的特殊環境和培養機會。
西安高新第一中學是一所只有18年建校歷史的年輕學校,學校實行高新區民辦教育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和教職工聘任制,這種體制有利于學校的領導者在自己的教育夢想之路上輕松前行。學校的創始人皎秋萍校長緊緊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以其獨有的創新管理、國際視野,為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做出了許多有意義的嘗試,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可。
一、系統設計,重塑人才培養理念
如何提供更好地教育來幫助有天分的學生更好地發展?如何鑒別什么樣的學生為拔尖創新人才?對拔尖創新人才實施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是集中教育還是單獨教育等都是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經常提到的問題。其實創新人才的教育有不同的形式,無論哪種教育形式,只要受教育者在其中產生了積極的反應,期待接受更高更豐富的教育活動,促進受教育者從興趣進一步發展為潛能,這就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新理念。
美國著名英才教育專家Renzulli提出了“三環英才理論”,即英才具備三大特點: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對任務的執著精神和創造力。這里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不是簡單指人的智商,還包含了多種能力。執著精神不僅僅指的是勤奮,而且對某些領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強烈的愛好,對自己的任務確立高標準,是一種獻身實踐、一定要完成任務的態度。有創造力的人有很強的問題意識,問的問題與傳統的看法往往不一致。雖然英才身上這三種特質的水平不需要等同,但三者相互作用,才能產生創造性和創新性的行為和成就。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同樣適應上述理論,我們一方面要尋找高于平均能力的人,同時又要給他們提供豐富的經歷或者機會,發展他們的創造力和對任務的執著精神。
建校伊始,學校就確立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的辦學理念,于1999年在陜西率先開始了與國外中學互派留學生的國際交流活動,拉開了學校國際化辦學的序幕。以后每年有300余名學生在國外交流學習或進行短期實踐活動,有100余名國際留學生來校學習。實質性的交流中,國際化的辦學理念與人才培養模式成為高新一中優質、特色發展的“助推劑”,也為教師和學生打通了一條充滿國際競爭力的道路。尤其是高中新課程實施以來,新的培養目標使學校將課程改革與“教育與國際接軌”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了“國際接軌、外語特色、創新實踐、文理并重”的辦學特色。學校現有300余名學生從高中直接考入牛津、劍橋等國際名校。連續八年有11名學生摘取陜西省高考狀元。每年參加高考的學生95%以上進入國家重點大學。
二、重點培訓,構建創新型教師團隊
沒有創新素質的教師,很難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
具有創新素質的教師,在思想、意識、觀念、情感、能力、精神等方面具有如下特征:①獨創性。即思想活潑,想象豐富,敢于突破權威思想,敢于棄舊圖新,標新立異,有獨特見解,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學成果,將其積極用于教學中。②新穎性。善于獨立思考,敢于探索,能提出與眾不同的設想,能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不斷變化的新情況,創造性地發現、選擇教學方法,有新意。③堅定性。愛崗敬業,具有不折不撓、持久不懈的毅力和意志。④全面性。即思想、觀念、知識水平,工作能力、實踐能力都有明顯的超人之處。
只有教師具有創新精神,具備相應的創新能力,起到榜樣帶頭作用,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鼓勵學生勇敢探索,才能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人格培養。
創新是高新一中文化的本質特征。在“不吃別人嚼過的饃”的創新環境中,創新型人才的發現和培養才成為可能。創新推動了高新一中的發展,也因此而造就了一大批創新型人才。我們不僅培養了創新型的學生,也培養出了創新型的教職員工。以教師的創新引領學生創新。先后組織了“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學校優質發展,路在何方?”、“如何創國際名校”等教育大討論,這些討論引導教師深入思考,提升了教師的教育價值追求。
近幾年,學校先后在德育、教學、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申報了52項國家、省、市級課題。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轉變與創新能力培養研究》,都在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我校還積極參與“春筍計劃”以及國家一級學會——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牽頭承擔的“創新拔尖人才早期培養”課題研究。
學校注重對教師進行國際化培訓。五次請來了美國大波士頓創新教育培訓中心,為骨干教師和管理干部進行了國際培訓。所有英語教師接受了來自于國外教育培訓機構的專業培訓,為培養創新型教師和學校國際化發展打好了基礎。
學校注重對教師創新執教能力的培訓。從2004年至今,每年參加由華東師大霍益萍教授主持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聚焦課堂——教師執教能力培養”培訓,選派教師在中科院參加“再回大學”培訓,為我校創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課程延伸,打通課堂內外的關節
課程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及培養創新人才的載體。創新人才培養,不僅在課堂上,更應該滲透在學校的方方面面,甚至在校外。Renzulli“三元豐富教學模式”理論是英才教育的教學理論,也適應于創新人才的培養,該理論認為有三種互相關聯的豐富教學的方式可以發展人的才能,其中第一類和第二類對所有學生都適合。課程建設建立在因材施教及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之上。同樣,“三元豐富模式(Enrichment Triad Model)”, 包含三類活動(課程),培養全體學生的天賦和才能,適合在全校范圍內進行。
第一類活動是一般探索活動,讓學生面對各種新概念、新課題,組織系列活動,讓學生逐漸學會開始考慮對什么樣的領域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類活動是集體培訓活動,著力培養學生五個方面的技能和素質。包括認知和情感技能的培養,對性格的培養,對學習技能的培養,對使用高層次的資料查找、引用方法和開展研究的技能培養,對書面、口頭和直觀形式的溝通技能的培養等。第三類活動是個人或小組對現實問題的探索,學生需要像真正的專業人員那樣去實實在在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在時間設計上,老師可以每周用三天時間進行正常課程的教學,用一天時間在課程中進行一類和二類的活動,每周都利用一天進行第三類活動。豐富活動模式會給學生帶來三種體驗:享受、投入和信心。如果我們能讓學生參與進來,投入更多的熱情,他們更愿意投入到常規課程之外的探索活動中來。
目前,西安高新第一中學開設有五個系列近百門校本課程,讓學生在選擇中發展自我,學習成長。學校現有近百個學生社團,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組織領導與協作,懂得責任與擔當。
學校課程體系分為六大類,一是基于基礎:國家必修課與選修課,是其他類課程的基礎,面向全體學生;二是基于探究: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類課程,面向在此方面有興趣的學生;三是基于挑戰:對于學科優勢學生,進行學科知識的加深,如開設大學先修課程,或利用假期,在數、理、化、生學科方面,選派學生進大學學習,或請大學教授來校專題授課,面向學科發展有潛質的學生;四是基于創意:開設富有新意的課程,或是授課方式新意,或是課程內容新意等,如有華為公司聯合開設的工程設計類課程,面向有興趣和特長的學生;五是基于整合:即將學科與生活,文科與理科,課堂與社會進行有機的整合,面向全體學生;六是基于應用:開設有“產出”的課程,關注學科知識的應用,面向全體學生。如利用所學經濟學知識進行投資實習等。
我校2010屆文科學生郭寶運,被清華大學給予60分照顧政策進入清華大學法學院學習。該生因文科綜合成績突出取得清華大學自主招生面試資格,同時他又文理知識全面,融會貫通,具有較強的理科素養,進行了“黃姜中提取黃色素的研究”,屬自然科學研究范疇,在清華大學面試中得到專家的肯定與賞識。
被英國牛津大學錄取并獲得每年25000英鎊獎學金的林楠在面試中,考官曾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假如給你一筆錢,你會怎么辦?林楠同學表示,他要將這筆錢捐獻給更需要它的人,比如社會福利機構。林楠同學表示,之所以會這樣回答是因為在高新一中學習中,他連續多年在陜西藍田貧困山區進行愛心幫扶,定期在養老院做義工,正是這樣的鍛煉機會,讓他與外面的世界建立了有意義的聯系,讓他認識到了自己肩上的社會責任。牛津大學面試官認為,培養這樣的人才正是他們愿意做的。林楠同學在牛津大學的導師柯林斯教授來高新一中時談到,林楠同學很優秀,是你們學校和國家的驕傲,也是牛津大學重點培養的優秀學生之一。
2012年春季學期,在西安高新區教育局和優秀企業志愿者的幫助下,我校引進了有關經濟、商業的JA課程,60名同學在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和實踐后,組成了六個學生公司參加比賽,主營業務主要針對于校園需求,涉及電子網站、環保文具、個性文具、二手教輔資料筆記、網絡代購、學生服務、校園雜志等。Spectator公司的CEO馮鑫源同學在接受本地媒體華商網的采訪時也用一句話總結了自己的學生公司從成立到運營中的最大收獲:收起棱角,團隊合作。強生志愿者羅彥稱贊萬象學生公司“你們是一群不可小視的青少年”;通用電氣志愿者李瓊評價SA(student service)學生公司說“你們是最了解市場需求的,能夠清晰把握市場脈絡,欣賞你們”。
四、制度創新,探索創新人才培養聯動機制
“大學中學對話:尋找創新人才培養對接點”是最近一段時間有關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熱議的話題。“銜接是一個教育體制的人才培養質量高低的重要的邊界條件,特別是關系到創新人才出現和成長的重要體制性基礎。大學與高中之間的銜接,是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清華大學謝維和教授如是說。
有關高等教育與高中教育的銜接,國外對此關注較早,相應的配套舉措也較為成熟完善,美國大學實施的“高中——大學雙學分課程”、大學與修課程(AP課程)、英國設置的第六學級、兩年制的預修課程等,都是為了解決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脫節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美國高中生可以選修這些課程,在完成課業后可參加每年五月舉行的AP考試,得到一定成績后可獲得大學學分。
現在學校利用高新區教育資源的優勢,將創新人才培養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建立起了聯動機制。四個學段在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管理及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了有機滲透和整合。同時又以高新一中為紐帶,早在2008年就與大學共同進行“高中——大學貫通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為中外大學教授開設“名家講堂”,學生進大學實驗室參與實驗研究,大學參與學校校本課程開設,將美國AP課程、英國課程引入學校。尤其是陜西省首批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春筍計劃”項目,為中學與高校及研究機構搭建起貫通式人才培養的平臺,我校學生進入首批該項目。現在北京大學已率先攜手部分高中,在高中開設“中國大學先修課”。我校已開設了“微積分”、“電磁學”、“無機化學基礎”、“中國古代文化”、“中國通史”等大學先修課程,北京大學教授對中學課程開設、教師培訓及學生評價等進行針對性指導。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對于先修課程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大學將計入相應的學分,免修相應課程。
雖然,我們在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建立方面作了一些嘗試,但還存在許多困惑,提出幾點建議:
1.對創新教育國家要進行系統的政策支持與制度保障。
2.在針對性課程設置方面進行專業指導。
3.在教師培養上給予一定的專業支持和引領。
4.高校在招生考試和人才選拔給中學一定指導和入口對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