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任課教師:辛丹(西安高新第一中學語文老師,教齡10年,中學一級教師,知識面廣,注意挖掘教材,課堂氣氛好,教學效果好)

內容主題:《聲聲慢》

觀察者:高一、高二語文組課堂觀察合作體

簡況:為了更好地推進有效教學,引入科學有效的技術工具,探尋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為目的的聽評課新模式,本學期我校舉辦了 “課堂觀察聽評課實踐” 系列校級公開課觀摩活動。我校語文組也進行了自己的課堂教學觀察活動,教學內容為《聲聲慢》。本組教師積極參與,從自己平時的教學思考出發,分析研究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課堂組成部分,選擇觀察角度,設計觀察量表,展開課堂觀察活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對參與老師都有了一定的啟發。

二、課前會議

(一)辛丹老師說課

1.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與作用

《聲聲慢》是人教版語文必修4第二單元第七課的一首自讀詞。這個單元所選的幾首詞兼顧了豪放和婉約兩種風格,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表達了詞人晚年生活的悲涼和愁緒,是她南渡之后的名篇之一,是詞人情感歷程的歷史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一種象征。

(2)教學目標

第一,通過反復誦讀,能夠使學生找出詩歌的重要意象,并且能夠說出意象當中所傳達的特定的情感。

第二,讓學生能夠發現并整理總結出這首詞當中的特殊句式、疊詞的運用以及這種形式對表達情感的功能。

第三,深入地理解,并且能夠指出李清照的“愁”,體會那種南渡后的亡國之痛、孀居之愁、淪落之苦的豐富的內涵。

2.學情分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了解學生,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鑒于高一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鑒賞詩詞的方法,也能將所學知識和方法切入所學新知識當中,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學習任務。

3.教法分析

詩歌是語文教材里最特殊的部分。鄭桂華老師說教詩歌要“三多三少”:多一些聲情并茂的誦讀,少一些學究解經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嚴肅;多聯系一些自我體驗,少一些微言大義的挖掘。據此設計以下教學方法:

4.學法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經歷生疑、矛盾、掙扎、釋惑的學習樂趣。

5.教學設計

第一,從溫習舊知識導入新課。

第二,初步感知,把握情感。

第三,自主學習,情感表達

(二)辛丹老師和觀察老師的交流

賈建英:辛老師的說課中,教學目標的敘寫更具體,其中“找出”、“說出”、“發現”、“整理”等動詞的使用,使得目標的達成更具體,更容易觀察。教學流程中的自由誦讀把握情感應是主要環節,在把握情感過程里面還缺少具體的操作方法,以及把握情感的落點、設置的問題還需要再清晰些。

龔小菊:聽了辛丹老師的說課,有兩個問題,第一,教學目標3的“深入地理解,并且能夠指出李清照的‘愁’,體會那種南渡后的亡國之痛、孀居之愁、淪落之苦的豐富的內涵。”在教學流程中體現得不夠明確,是在整體把握中,還是另有環節?第二,在整體把握這一教學環節中,有關于句式、疊詞的內容,這一內容在備課時,應當考慮到,具體什么時機講,是否應在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中,根據學生的課堂生成而定?

辛丹:我現在想明白了,我是把內容和課堂流程混同在一起了。

姚發清:這節課提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那么如何實現合作?是否應注意合作的有效性?比如如何分工?如何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程度差、不愛參與活動的同學的積極性?這也應是我們課堂觀察的一項重要內容。

李克:根據剛才老師們發言情況看,主要問題是課堂的流程再清晰一些,辛丹老師再考慮一下。我再補充一個問題,辛丹老師前面提到“造一個象,立一個意”,那么除了詩歌,散文也有意象,兩者有什么不同?詩歌的意象更簡約,更概括,思維的跳躍性更大。還有詩歌的音韻美,教學環節中已經涉及到,但能否再突出一些,一是學生的反復讀,二是教師的范讀。其實這兩點就是詩歌教學中應突出的詩歌本質的東西,解決“類”的相關鑒賞內容。

(三)觀察角度的確定及分工

根據這一節課的特點,從大的維度著眼,只從教師的教學切入,確定了兩個比較具體的觀察點:一是教師的提問,二是教師的指令性語言的發出及其反饋、評價。

分工:賈建英、姚發青兩位老師觀察教師提問; 龔小菊、李克、劉續、雋麗麗、劉海華四位老師觀察教師指令性語言及其反饋、評價。根據分工,設計兩個觀察量表。

三、課中觀察

(一)觀察工具

聽課筆記 錄像 觀察量表

(二)觀察者位置的選擇

劉續、雋麗麗老師在教室前面便于觀察學生的反饋情況,其他老師分布在走道和教室后排。

(三)觀察過程

上課前:觀察者于上課前5分鐘進入教室與學生進行了短暫的交流。

上課中:各位老師根據自己選擇或開發的觀察量表進行記錄,記錄有關數據,也有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師生對話、現象描述、教學細節、及時反思等的記錄。

下課后:幾位觀察者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了解。

四、課后會議

辛丹課后反思:下面我就所上的《聲聲慢》一課做一個教學反思,在這一課中基本上達成了以下目標:學生能夠找出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并且能夠說出意象所能夠傳達的特定的感情而且能夠說出相關的依據;學生能夠發現并且整理本首詞中所使用的疊詞以及特殊句式所能傳達的特定情感;學生能夠理解本首詞中“愁”的特定內涵。在本節課中覺得還有一些遺憾的地方,對于詩歌的教學我總是想把朗讀強化,但在該節課上還是感覺做得不夠,本來想使用比較法將《醉花陰》和《聲聲慢》作一個整體比較,但由于沒有對學生發言作出一個適時的引導,所以導致這一塊做得不是非常的透徹。

姚發清:我們本次負責的觀察角度是“教師的提問”,我們在準備階段作了以下工作,第一個工作就是制訂觀察方案,我們做了四個確定:確定觀察主題,確定觀察內容,確定觀察的方法,確定觀察觀察工具。我們認為提問的有效性應該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有效的”,我們從“鋪墊性問題”、“思考型問題”、“提醒型問題”的類型進行分析;第二個層次為“低效的”我們從“過難”、“過易”、“無效重復”的類型進行分析;第三個層次為“無效的”。這次觀察中我采集了幾乎所有的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及教師的理答情況,下來對這些記錄進行的匯總和處理,從量上看教師課堂提問一共有34次,平均1.2分鐘一個問題,從質上來看有效問題29次,其中 “思考型”“追問型”問題比較多,低效問題4次,主要是過易,無效問題1處。總體看來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還是比較高的,教師所提的核心問題只有一個,在交流過程中分解成了20多個問題,看來本節課是以問題來推進的。觀察收獲:教師轉變了觀念,重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改變了方法,倡導學習形式的多樣性;教師研究了規律,注重了提問教學的技巧性,提問面廣并且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課堂過程中不斷調整問題的落點和方向;我認為是把握了教材注重了問答的實效性。最后我說說我的幾點建議:第一,老師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平均1.2分鐘一個問題里還包括了答問的時間;第二,老師過多地依賴提問展開教學,問題答案在書上的,我們教師自問自答的問題就應盡量減少;第三,提問主體除過老師還應有學生,在這堂課上學生還沒有形成大膽質疑的習慣和風氣。這是我的一些看法,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

賈建英:我是從這兩個環節上對我們的量表作了分析,我把問題分成了主問題和副問題,主問題呈現的是教學環節的組成,是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手段,我從數量和性質上對這堂課的提問作了一個分析,主問題的數量應該有三處,其中有兩處是變換了角度的重復問題,所以主問題應該是兩處,表現在第一個環節里她說:這首詞朗讀了一遍之后你覺得這首詞傳遞出李清照怎樣的一種思想感情?在學生齊讀詩歌之后她又用關鍵詞概括的方法重復了一遍問題。第二個主問題為:你認為這首詞哪一處最能傳達這一種愁情,寫出了這種愁意? 這兩個主問題和她課前說課時提出的教學目標是緊密相關的,直接對應,這說明辛老師在課堂中“想教的”和“實際教的”是高度一致的。副問題直接關系主問題的達成,它與主問題更多關注預設不同,更多地指向了課堂的生成,它反映了一個教學機智和教學效率的層面。在這堂課中副問題的推進密度有些大,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對學生答案重復的多,評價和質疑的少,比如說當學生回答意象“細雨”之后,老師問:還有嗎?我理解這樣的追問是想在意象這個環節上繼續推進,但學生的回答變成了“疊詞”,就把課堂引導了另一個方面探討,當然這也是可以的,如果老師不想交錯這兩個環節,也可以把問題調整為“還有其他意象也可以反映這種情感嗎?”但老師沒有這樣做,而是硬把學生拽向了意象的探討,所以副問題推進一定要更多注意邏輯性和清晰性。

李克:三位老師就“教師提問”角度對這堂課作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也提出了我們大家都應該在教學中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比如問題的數量,問題的主次,提問的主體等等角度都提出自己的分析。下面的小組是從“指令性語言以及學生反饋”的角度角度進行的觀察。

龔小菊:本節課的指令性語言不是很多,我就記下來了十個。我們把指令性語言分為指導性的、命令性的和提示性的,這些類別有時是交叉的。例如,老師說“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感受一下詞的感情”這句話,既是命令性的,又是指導性的。又如“再補充一下”,也是既是命令性的,又是指導性的。由此我總結出來,命令性的語言指向要明確,在課堂上,老師說,“用筆勾畫出來”,“交流一下”,“你們可以商量一下”,這些命令發出以后,學生馬上就開始活動了,而“交流一下”如果加上“小組” 變成“小組交流一下”就更明確了,可見,課堂命令性的語言指向一定要明確,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命令要有針對性,例如“把難點用筆勾畫一下”,“把愁意用筆勾畫一下”,我發現勾畫的同學很少,可能是詞太短,沒有多少難點,“愁意”也是比較明顯,所以指令性語言要針對學生水平和文本特點而發。第三點是指導性的、命令性的和提示性的語言不好區分,那是不是一定要區分開來才好,可能問題本身就交織在一起,根本不需要區分。從學生的反應情況來看,除了兩次“勾畫”,整體較好,包括要求默讀,從表情上看,發現學生都投入進去了,從眼神來看,他在思考。所以說,從整體來看,學生的反應情況還是比較好的。從教師的評價這方面來看,評價的頻率比較高,老師有提問,學生就有回答,學生有回答,老師就有評價,評價主要是肯定學生回答和重復學生答案,還有一點要注意的,評價時機有時把握得不是太好,學生回答其問題未完時中途被打斷,這種情況比較多,可能是一種習慣性的。

李克總結:第二組從課堂指令性語言方面,談了他們記錄的數據和自己的一些感想體會。兩個組比較,第二組談的數據更多一些,更能體現課堂觀察的特征,第一組站得更高一些,能從理論上理念上來談。無論哪個角度,我們每個人都得到了不同的收獲。我對這節課作以小結,讓我們從兩個方面作以思考:一是我們這節課記錄了許多數據,幾個老師都談到了一個有效性的問題,其實我們整個工作的目的就是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所以在遇到課堂生成的問題時,就要看我們的課堂機智,那種倉促中的自問自答,會嚴重影響課堂效率。二是各個環節中對內容的不斷重復,也會嚴重影響課堂效率,一個問題,可能有不同側面,可能會在不同環節出現,怎么處理這些關系,如何把一些問題放在最恰當的時機來處理,從而引起學生的充分思考,獲得課堂的最高效率,這是我們每一位老師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