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千年學府 感受歐洲四大名校風姿
發布時間:2014-09-03 15:21:2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牛津大學、巴黎大學、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學和博洛尼亞大學并稱為歐洲四大文化中心,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自中世紀起,這四所大學就是世界很多青年學子們夢寐以求的理想深造場所。現在就讓我們走進這些大學,近距離感受一下這里的人文學風。
博洛尼亞大學:歐洲“大學之母”
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是西方最古老的大學、歐洲四大文化中心之首,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是全世界第一所大學。建立于1088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博洛尼亞大學坐落于意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的首府博洛尼亞,由依內里奧于1088年創立,主校區坐落于意大利博洛尼亞城的贊鮑尼大街33號,各個學院分布在市區的各處,學校的使用面積大約有35萬平方米。但丁、彼德拉克、丟勒、伊拉斯謨、哥爾多尼、伽利略、哥白尼等都曾在這里學習或執教。
學校創建之初以法律和醫學兩個專業著稱,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1988年在430所歐洲大學校長共同簽署的“歐洲大學憲章”中,博洛尼亞大學被正式宣稱為歐洲所有大學的母校。
這座大學里有一個游客必到的地方,那就是世界上第一個解剖室。它是一個半地下的沒有窗子的房間,房間內部裝飾著華麗的木制隔板,是一間像小劇場一樣的階梯教室,學生的座椅由高到低圍繞著房間中間的白色石臺,石臺四周由木頭圍欄圍繞著。這里就是當年的解剖臺了。在中世紀的歐洲,人體解剖是被嚴格禁止的,但是博洛尼亞大學因為得到了特許,可以不受任何權力的影響安排自己的教學,因此,半公開地開設了人體解剖課。
在這座世界最早的解剖室里,赫然立著一位手執一只鼻子的大夫的雕像。博洛尼亞其實還是歐洲最早為人們做整形手術的地方。中世紀的歐洲貴族對自己的鼻子非常在意,而當年能做整形手術的城市非常稀少,原因很簡單,整形手術是建立在人體解剖學基礎上的,只有掌握解剖學,學生們才有可能學會為貴族“整鼻子”的技術。
據說,當初被解剖的尸體是由盜墓人從墳墓里偷來的,都不新鮮,所以這個世界首個解剖臺四周沒有任何供血液或其他液體流出的凹槽,而學生們在這里的學習內容也不止于整鼻子,他們對人體的肌肉流向也做了清晰的記錄,而且記錄方式非常奇特:解剖室正前方的兩根柱子被雕刻成了人體肌肉模型,讓學生在沒有解剖對象時也可以隨時揣摩研究。
牛津大學:沒有圍墻的大學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簡稱:Oxon),建校于1167年。位于英國的牛津大學具有世界聲譽,它在英國社會和高等教育系統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著世界性的影響。英國和世界很多的青年學子們都以進牛津大學深造作為理想。牛津產生了至少來自7個國家的11位國王,6位英國國王,4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自19個國家的53位總統和首相,包括25位英國首相(其中13位來自基督堂學院),12位圣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紅衣主教。
牛津大學不同于其他的大學,城市與大學融為一體,街道就從校園穿過。大學不僅沒有校門和圍墻,而且連正式招牌也沒有。樓房的尖塔在煙雨蒙蒙中若隱若現,高高的石墻上爬滿老藤,稀疏的綠葉中綻放著紅紅的花朵,小城顯得古樸素雅。牛津城的建筑古色古香,分屬于不同歷史年代的不同建筑流派。在牛津街道上散步,不就像回到了歷史之中嗎?這風情萬種的建筑,這云飛浪卷的校園,這幾百年積淀的斑斕文化。
英國人把牛津當作一種傳統,一種象征,一種懷戀和一種追尋。在那里可以回憶起過去的美好時光,可以重溫昔日的輝煌。市內有圣邁克爾教堂的薩克森人塔樓,諾曼人碉堡和城墻遺址等,處處給人以歷史的縱深感,難怪英國有一句民諺:“穿過牛津城,猶如進入歷史。”齊爾維河和愛西斯河(泰晤士河流經本市之名)的河濱步道,你也可租艘平底船,在齊爾維河上消磨悠閑的午后。
牛津的學院中有許多中世紀建筑瑰寶,并且群聚在市中心周圍。街兩旁布滿中世紀的四合院,每個四合院就是一所學院,由于在當時學術是教會的專利,因此學院都以修院式建筑來設計,不過四周往往圍繞著美麗的庭園。盡管大多數的學院這些年來多有改變,但是依然融合許多原有特色。每所學院均有其輝煌的歷史、神話般的建筑遺跡,可以描畫出各種有趣的史實。初到牛津的共同印象,均會覺得每個學院都像是中國各地那些破舊的古廟,一進門就給人一種寂寞與荒涼的感覺。因為每個學院完全是中世紀修道院的模樣,這也反映牛津人強烈的思古情懷。
城內多塔狀建筑,故又得名“塔城”。中世紀的塔樓古色古香,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彌漫著浪漫氣息;位于民眾方庭的圖書館,建于1371年,是英格蘭最古老的圖書館;大學植物園,建于1621年,是英國最早的教學植物園;蜿蜒曲折,幽深綿長的皇后小巷,從牛津建校一直保留到現在,快700年歷史了,路邊的石凳長滿了青苔,讓人回憶起牛津的起始。王爾德坐過的木凳,肖伯納倚過的書架,都照原樣沒動。外面環境如此,走進樓內,讓人更加感到歷史的分量。在學校最早的圖書館韓夫瑞公爵圖書館里,時光仿佛是靜止不動的,寂靜充滿了這書本的圣殿。從地板到屋頂,全是手稿和未刊資料,它們像寶庫一樣等待著后來的人去開發。
雷德克利夫廣場(Radicliffe Square)是大學舉行慶典及各項文藝活動的中心,這是整個古城的中心,它遠隔了主要街道的喧鬧。附近紅磚地的銅鼻小巷(Brasenose Lane),巷中三兩行人,綠樹遮天,讓人覺得心曠神怡。圣瑪利教堂(St.Mary's Church)位于廣場南邊,十七世紀前,學校的主要慶典、音樂會都在這舉行。廣場西側是建于1509年的Brasenose College,學院因創校時,大門上有一只銅制的“獅鼻扣門環”而得名。學院正門的天庭中,有一座寶藍色的日晷鐘,但因為英格蘭特有陰霾天氣,一個夏天,也沒能見到幾次鐘上的日影。有人說:“英國只有氣候,沒有天氣?!辈⒉豢鋸?,往往一日之間可以見到下雪、下雨,甚至出太陽,是很平常的情況。
巴黎大學:最先開設
中國語言學
巴黎大學( Université de Paris )是一所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綜合大學,其前身是索邦神學院,成立于12世紀初期。1180年法皇路易七世正式授予其“大學”稱號。
現在所說的巴黎大學,實際上是13所巴黎大學的聯合體。1968年巴黎大學發生學潮,學生抗議課程落伍及填鴨式的教育,要求更多的學術自由和校園民主,法國政府便對巴黎大學作一連串的改組和調整,組成13所大學,即現在的巴黎第一至第十三大學。1971年1月1日,新生的13所巴黎大學同時宣告成立,新生的13所大學各自獨立沒有隸屬關系,但共同擁有一個名稱“巴黎大學”。編號只代表順序,與質量以及名望無關。
巴黎大學沒有宿舍和食堂,學生們自己在外面找房子住,吃飯也在外面,好在憑著學生證,可以在巴黎的幾十家學生餐廳吃上經濟實惠的午餐。索爾邦附近的盧森堡公園,也是學生們愛去的地方。從春天到夏天到秋天,公園中的鐵椅子上總有大學生坐著。傅雷先生當年留學法國時,就對盧森堡公園情有獨鐘。自由、獨立、不受羈絆,一向是法國人最標榜的,這種精神也反映在學風上。巴黎大學沒有新生訓練、畢業典禮,沒有上、下課鈴,沒有訓導制度,甚至也沒有所謂向心力、認同感。過了上課時間10分鐘還不見老師,學生們就自動退席。而老師講得興起,超過時間,學生也可以鼓噪。遲到、早退、旁聽……一切悉聽尊便。
值得一提的是,巴黎大學還是最先開設中國語言學課程的歐洲大學。早在16世紀耶穌會傳教士來華時,西方世界就已經接觸了儒家經典。但真正當代學術意義上的漢學研究卻萌發于西歐,較為科學地研究漢學的人應首推巴黎大學的阿貝爾·雷馬薩。所以,20世紀前半期,巴黎被譽為“無可爭議的西方漢學之都”。1814年,阿貝爾·雷馬薩在巴黎大學開設了中國語言學課程。自此,中國語言學在歐洲進入了大學這個神圣的殿堂,被列為專門的學習課程??梢?,巴黎大學與中國的交流和交往源遠流長。
帕多瓦大學:意大利最大的大學
帕多瓦大學成立于1222年,位于意大利美麗的水城威尼斯附近的帕多瓦市,在歐洲僅次于博洛尼亞大學和巴黎大學,是第三座最古老的大學,也是意大利最大的大學之一。當時博洛尼亞大學限制學術自由,而且不能保證師生基本的公民權利,所以大批的教授和學生從博洛尼亞大學脫離出來建立了帕多瓦大學。
帕多瓦大學共有9個博物館,54個圖書館,藏書總量達190萬冊,收集有12500種期刊,4000種電子刊物,并建有90個數據庫。帕多瓦大學在許多城市設有分校,如維琴察、布來薩諾內、羅維戈、特雷維佐、費爾特雷、卡斯特爾佛朗科、科內利安諾、喬加、阿西亞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