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媒介網絡輿情 管理探究
作者:長安大學 李影溪
發布時間:2014-09-03 15:18:4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編者按:網絡時代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社會生活中,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借助網絡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和訴求。從而形成了網絡輿情, 也成為了“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網絡輿論已經成為當前影響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重要因素。若不能較好地引導網絡輿情,不良的或者消極的網絡輿情有可能對社會公共安全造成不利的影響和不同程度的危害。積極探究與引導大學生網絡言論,強化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監管,采取積極舉措化解網絡輿情成為當今高校的重要課題。
一、高校輿情現狀分析
網絡輿情是由各種事件的刺激而產生的,通過互聯網傳播的人們對于該事件的所有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集合。它是帶有傾向性的意見或者言論,簡單地說,網絡輿情就是通過互聯網表達和傳播的各種不同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
1.高校網絡輿情的構成
高校網絡輿情主要是指學校內與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等活動緊密相連的一些網絡載體上所形成的較為集中的意見、情緒和言論等,一般形成于與校園有關的網站以及學生關注的論壇,受眾面集中,網絡主體又較一般公眾更為社會所關注,所以其影響面更大,傳播速度更快。高校網絡輿情的內容多樣,主要分為:學校和社會上的突發或偶發事件;國內外當下發生的熱點問題或事件;與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問題或事件。總之,大到國際、國內新聞,小到日常生活,都會引起學生在網絡上的熱烈討論,從而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進而對學生、學校產生巨大的輿論影響。
2.高校網絡輿情的作用
在傳統的教育體系中,學生處于整個管理體系的末端,話語權往往被校方所掌控。但是在網絡環境中,由于網絡信息傳播的無限性與互動性,每個人都可以掌控話語權,所以高校網絡輿情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自我權利,從而更好地保障他們的權益。高校網絡輿情還可以化解大學生的不良情緒,使大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話語權釋放壓力,高校網絡輿情同時可以幫助學校了解學生思想動態,輿論走向,對待問題的態度和解決方法,以此做出相關決策,緩解校園矛盾,為學校的民主決策提供依據。
二、高校網絡輿情存在的問題
1.學生群體性認同及盲從心理
諾埃勒·諾依曼1974年在《傳播學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論假說,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對這個理論進行了全面的概括。“沉默的螺旋”理論告訴我們: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的觀點受到社會的孤立時,他們往往會屈從于環境的壓力而變得謹慎或沉默。大多數個體會力圖避免由于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因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對于一個有爭議的網絡話題,學生網民們就會形成有關自己身邊“意見氣候”的認識,同時判斷自己的意見是否屬于“多數意見”,當他們感覺到自己的意見屬于“多數”或處于“優勢”的時候,便傾向于大膽地表達這種意見;當發覺自己的意見屬于“少數”或處于“劣勢”的時候,遇到公開發表的機會,可能會為了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是覺得自己的觀點不為人所接受,由此一來,他們越傾向于繼續保持沉默。幾經反復,便形成占“優勢”地位的意見越來越強大,而持“劣勢”意見的人發出的聲音越來越弱小,越發使原來的小眾觀點失去了支持,如此循環下去,就會形成一方面意見越來越強大,另一方面意見越來越弱勢的局面。
2.學生群體言論極端化
當代大學生血氣方剛,知識層面豐富,結交甚廣,所以有自己的知識結構與興趣范疇,他們擁有遠大理想,致力于自己的信念,但是還應當注意到當代大學生是象牙塔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還比較缺乏對社會的認知、自己心智尚不夠成熟等特點,所以在看待事情方面還存在一定缺陷與不全面性。當代高校學生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還不能完全擺脫青春期特有的沖動與激情,容易在群體喧嘩的興奮中忘記理性地制約自己,往往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價值判斷,導致偏激、辱罵和極端的言論隨處可見,甚至出現“網絡暴力”。
三、高校網絡輿情監管存在的問題
1.高校對網絡輿情的管理與控制力度欠缺
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的價值、道德等觀念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多方面的作用,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行作用,這種影響的過程是十分漫長和深遠的。高校作為新時代人才的培養基地,如果對網絡輿情的重視度不夠將會影響人才的發展。大多數學校對網絡輿情的重視度僅停留在網絡輿情能引發的危機事件上。只有將網絡輿情的管理擺在與教學、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更好發揮網絡的正面作用,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提高大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強對網絡不良信息的免疫力,防止網絡對他們產生負面影響。明確管理主體,完善管理機制才能正確引導學生。
2.網絡輿情管理的監督機制不健全
網絡輿情管理的監督機制是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的保障,現實生活中人的言論或行為受到憲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規章制度的限制。但網絡具有“匿名性”的特點,并且網絡言論尚缺少法律法規的直接限制,使得不少人缺少這方面的顧忌,借助網絡這個平臺傳播消極的、錯誤的言論,引發輿情危機。當前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監督機制不健全的問題,一個是相關制度的制定過于零散,沒有形成一個全面統一的制度體系,不利于管理機制的建立;另一個是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有許多薄弱環節,造成工作上的脫節。
3.大學生群體利益訴求表達機制不健全
高校網絡輿情管理者容易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將被管理者——大學生限定于被動接受和服從管理的位置。面對紛雜的網絡環境,管理者運用技術手段呈現給大學生的信息單一有限,盡管輿論導向是積極向上的,但大學生了解信息和發表意見渠道的通暢使他們無法接受以教訓、防范為主的思想、行為教育和管理方式。從而導致了高校管理工作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雖有較大的自由空間,但在許多關鍵問題上,仍缺乏訴求表達的機會,處于被支配的地位。網絡輿情問題發生后,部分高校主流媒體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不尊重大學生網民的平等主體地位,簡單地采取“封堵”或冷處理方式,或事后發布信息補救,抑制其輿情表達,扮演的是“控制者”而非“引導者”角色,結果往往收效甚微。
四、高校網絡輿情監管問題的對策
1.加強網絡道德建設,提高學生的網絡道德修養
網絡社會是一個更趨于自律型的社會,因而道德在維持網絡秩序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大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在網絡社會里加強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培養基本的道德意識并在實踐中不斷加強自我的道德修養。加強社會責任意識與社會道德修養。加強道德修養是網絡社會對大學生的客觀要求,學校應當開設相關課程,有目的性地引導大學生增強道德情感,提升道德素質。引導學生對各種網絡言論學會辯證分析,多從建設性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提高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要精心打造好校園思想政治工作主題網站,構筑網絡精神陣地,營造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凈化網絡環境。
2.積極做好大學生的情緒疏導和轉化工作
網絡輿情問題都是在不良情緒積聚的情況下經突發事件的刺激而促發的,因此必須重視情緒的轉化及疏導工作,使大學生的不良情緒有宣泄場所并得到及時釋放。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抗挫折和情緒轉化等心理適應能力。建立寬松的道德生活環境,建立有效的人性化的學生生活管理制度和道德評價體系,尊重學生需求,解決實際困難,加強交流溝通,為大學生個人權利的表達和實現提供空間。
3.建立有效的網絡輿情分析監控系統
在虛擬環境中發生的危機最適合在相同的環境里解決,即以網絡對付網絡危機。因此,要實施有效的管理,必須根據校園網絡輿情傳播發展的特點,構建一個完善的校園網絡輿情分析監控系統。高校輿情獲取的重點部門是人事、后勤、學生管理等部門。其政策制訂、發布、執行,往往是民意集聚的焦點,這些部門的相關政策及做法涉及師生員工切身利益較多,極易引起群眾的思想波動和不滿情緒,很容易制造和誘發社會不穩定因素,因此,應當成為輿情預警的重點。在這些機構部門建立輿情預警機制,逐步建立一些具有輔助功能的輿情渠道,培養一批專、兼職輿情信息員,從而保證在機構內部輿情信息的暢通上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