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物、惜物教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也是一個值得我們繼續關注的問題。在今天社會物質較為豐富的情況下,作為公民,作為中小學生,仍然要愛物、惜物,尤其是愛護公物。因為,愛護公物是集體生活的需要,是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習慣、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需要,也是一個人高尚道德及文化素養的體現。愛護公物能夠顯示一個社會的時代風尚,體現一個民族的素質,反映一個國家的精神。在全社會大力倡導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新形勢下,對中小學生進行愛物、惜物,特別是愛護公物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現狀問題:不容樂觀

在全社會大力倡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良好背景下,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德育工作愈來愈受到全社會和各級各類學校的重視,以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主要內容的養成教育扎實推進,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中小學生中得到弘揚和繼承,中小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集體,愛護公物及講道德、講紀律等良好的品德及風尚已成為主流,這是值得肯定和令人欣慰的。在充分肯定成效的同時,目前在中小學生中存在的一些不愛護公物問題現象依然不容樂觀。

這些問題和現象主要表現有:在校內,一些學校的標語牌有的被學生亂涂亂畫,甚或被踢倒,存放垃圾的箱桶被破壞;教室、宿舍的門窗玻璃被打碎;供飲用水的龍頭被弄壞;操場上有的體育設施受到人為損壞,出現安全隱患;室內外的電源開關被惡意打壞,木門、桌、椅被踢壞;門鎖被惡意堵塞;一些學生在課桌椅上亂寫亂畫,粉筆被亂扔,花園的花草樹木或草皮被人為地折壞踐踏;師生教學所用的儀器、投影、屏幕、錄音錄像設施被損壞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學生食堂內學生亂倒飯菜,不愛惜、不節約。

在校外,經常可以發現一些公共設施及公物被人為破壞損壞的現象,當然其中有相當部分可能是一些成年人所為,有一部分是個別學生所為。如在一些交通干道、街道兩旁,可以看到一些景觀樹木或枝條被折斷,花果被摘扔掉;一些廣告宣傳牌上亂涂亂改;一些座椅、垃圾箱被破壞;一些照明設施被惡意損壞;在廣場、公園內,隨意亂扔垃圾、隨地小便;在一些名勝古跡、旅游景點的石碑上亂寫、亂畫留寫姓名等。

以上這些現象雖然發生在部分學生身上,但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和后果十分嚴重,值得重視。

二、對策出路:協作共育

十年樹木,百年育人。教育人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實踐過程,學生良好品行的形成、良好行為培養更是一個漫長細致的歷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建立聯盟,形成合力,協同合作,共同承擔責任并采取科學有效的對策施之以教,方能取得良效。

1.重細節,抓實學生行為養成教育。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養成教育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行為習慣的訓練。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中小學生的養成教育已成為我們必須重視和面對的課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必須從學生身邊的日常小事做起,必須從細節入手。要求學校在對學生進行行為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對《守則》、《規范》內容知識的學習領會,更要重視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指導培養和訓練。要制定好學段、年級的教育培養規劃,使教育訓練具有連續性、銜接性和長期性,持之以恒,防止出現忽冷忽熱,隨意間斷的現象。在訓練教育指導中要體現一個“嚴”字,突出一個“愛”字,貫穿一個“趣”字,不斷增強靈活性、趣味性、主體性,使教育訓練成為學生一個愉快的體驗過程,漸漸形成良好的習慣。

2.重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實踐活動是德育的有效載體,也是學生喜愛、富有成效一種途徑和形式。要加強對中小學進行包括愛物、惜物教育在內的品德、道德教育,就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結合學生的成長發展特點,從學校和當地實際出發,設計策劃好主題鮮明、內容充實、形式新穎、學生歡迎、樂于參與的系列教育活動,如充分利用有特殊意義的節日、紀念日、升旗儀式、入學、入隊、入團、典禮等時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保護環境、愛護公物從我做起”為主題的調查、參觀體驗等活動;開展其他諸如辦手抄報、照鏡子自查自找等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活動育人的功能。

3.重機制,加強學校的科學管理。改革和完善學校管理,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形成科學有效的學校管理教育新機制,不僅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更是教育培養學生,促進健康成長的要求。中小學要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使學校的管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校的一切管理緊緊圍繞育人這一價值目標。學校要依據教育改革、學生成長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圍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改進和完善學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學生常規管理制度,特別是學生紀律、日常行為、公物財產保護等制度、公約,做到事事有人管,時時有人管,處處有人管,不留空檔,不存死角。要定期舉辦法制教育報告會,教育學生知法、懂法、守法,以身作則,愛護民公共財物。要重視校園宣傳文化陣地、園地建設,豐富學校文化內容,美化、凈化學校環境,發揮環境育人功能。要重視和加強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建立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疏導活動,幫助“問題學生”、“單親子女”健全心理素質,做好教育轉化工作。要定期開展先進班級、文明宿舍、優秀學生、進步學生的創建評選活動,增強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使育人體現在學校管理的各個環節之中。

4.重引領,發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肩負著啟迪智慧、塑造心靈的重要職責,教師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感染教育著學生。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及遵紀守法教育中,學校必須切實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在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中開展“做學生良師益友”系列活動,開展師生對活、談話、敞開心扉、拉近距離等活動,開展班管工作的經驗交流會等,教育引導教師愛教育,愛學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堅持育人為本,關注每一個有差別的孩子,愛護每一個活生生的生命。教師不僅要做知識技能的傳授者,更要做高尚德行的踐行者;不僅要智慧施教,更要行為世范,通過樹立教師中的先進典型、師德表率等,使其發揮對學生的引領示范、榜樣感召作用。

5.重協作,構建教育的網絡聯盟。在中小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是影響并發揮重要作用的教育因素,具有無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我們在培養學生愛護公物等良好品德的教育中,必須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間聯系協作的主導作用,加強家長學校建設,幫助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通過家長學校、家訪、校園開放日等多種形式密切與家長的聯系,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同時,學校也應積極主動地爭取當地黨政機關、青少年教育機構及社會各方面對學校教育特別是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支持,經過努力,使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形成目標一致、正向合力的立體教育網絡,構建新型的教育聯盟,為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

有一片潔凈的天空,雄鷹才能翱翔;有一片蔚藍的海洋,鯨魚才能遨游;有一個綠色健康的環境,學生才能快樂成長。讓我們攜起手來,團結協作,從細微入手,教育學生愛護公物,強化學生的公德意識,成就學生成長夢,共筑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