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 中國教育路在何方
發布時間:2014-09-03 14:56:1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對教育的四個觀點
我一共有四句話,前面兩條我說得比較多,大家也都比較熟悉。
第一句是“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這句話不是我的原創,很多人也在說,我之所以反復宣傳,是希望強調“愛”這個概念。
過去大家不明白什么叫愛。我覺得“愛”首先是要尊重與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基礎、尊重他們的需要、尊重他們的人格。
有了這樣一個定義,很多問題就可以看得清楚。有些教師布置作業、對學生體罰,包括父母打罵孩子,看上去好像也是愛孩子,他們自己也說這是“為你好”,是愛孩子的表現,但這種愛對照定義來看,和我說的愛是完全不同的。
類似無限制的滿足孩子的需要看上去也是一種愛,但那是溺愛——所以我理解的愛是尊重孩子人格的發展,不是愛成績,如果孩子分數提高了,但是心理扭曲了,這就不是愛。我覺得真正愛孩子是要為他們將來的幸福、長遠的幸福考慮。有的人說現在是犧牲童年的幸福,來獲得將來的幸福,我要說的是,童年沒有幸福,將來也沒有幸福。
第二句話是“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這句話是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業負擔重,我覺得這個負擔主要是心理上的,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所以感覺不堪重負。相對照一些國外優質學校,他們學生的學業負擔也很重,但是他們與我們不同之處就在于,學生自己喜歡、愿意學習,課程由自己選擇;而我們是被動地學習,這是最大的不同。我們要培養創新人才,首先需要培養學生的興趣,自己不愿意學習,光靠強迫是成不了才的。所以減負除了減少課業負擔外,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興趣,不要形成心理壓力,有空余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讓學生學習他喜愛的課程和課外活動。
所以我認為,給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把選擇權還給學生,讓他們選擇喜歡的東西。教育不是培養做題的機器,不能沒有時間思考,學生需要參加有益的活動,所以減負要把時間還給學生,使他們能夠發展個性。
第三句話是“教書育人在細微處”。
學生感情是非常豐富的,而且越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感情越是豐富,同時又很脆弱,所以往往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學生,教師的一句表揚會使學生受到鼓舞,學生會記住一輩子;教師無意中傷人的一句話,學生也會記住一輩子。
第四句話是“學生成長在活動中”。
我認為,學生成長不是靠教師的說教,而是靠學生自己的活動。包括他們學習知識,讓他們在參與活動中主動地學習。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思想品格得到鍛煉,責任感、溝通能力、合作精神、誠信都能得到培養。
就教育論教育不可能化解教育問題
我從今年寒假開始到春節差不多有十多天都沒出過門,一直在寫一篇7 萬多字的文章。這篇文章的題目叫《中國教育路在何方》。其實我現在眼睛不太好,看書很吃力,已經不太寫新東西,86 歲該休息了。
但是這次,我為何又要寫這樣一篇長文章呢?因為教育已經是全社會的熱點。
無論在朋友的聚會上,還是親戚的交往時,總會談到教育問題。
一次碰到一位朋友,她的孩子上了北京的一所重點學校,但開學之后就發現,孩子在學校被老師告誡這也不能說、那也不能做,她覺得孩子受到很多限制,很難有所發展。于是就想辦法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讀書去了。這幾年我國留學生數量越來越多,據了解去年有37 萬人,而且每年以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在增加,年齡也越來越小。
因此我想說說我國的教育究竟該何去何從。
我想談的第一個問題是:就教育論教育不可能化解教育問題。
首先,教育的矛盾是社會問題的反映。
不可否認,現在社會中存在分配不公。 2007 年10 月我在成都市青羊區教育局“減負”座談會上,就曾呼吁停止奧數班,我說奧數班摧殘人才,結果當場就有一個學生說:“我不學奧數就上不了初中,上不了初中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就上不了好的大學,上不了好大學畢業以后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我怎么養家糊口?”這種話出于小學生之口,又是可笑又是可悲。說明這是一個社會矛盾在教育內的反映。
第二,家長和學生也有很多傳統觀念。
比如“學而優則仕”,覺得書讀得好就該當公務員,就該當白領,中國沒有國外“學而優則工”或“學而優則農”的想法,這也是社會觀念和社會心理的問題。
第三是中國的攀比文化。
中國是人情社會,別人家孩子考上清華北大,自己孩子考上地方院校,家長和孩子都覺得沒有面子。這種文化和心態產生了教育的競爭,你讓孩子學奧數我也要讓孩子學,而不管孩子的能力或者興趣。這種攀比表現在所謂“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這種攀比不僅存在于個人,甚至上升到一個地區的政績觀。
一個教師曾經告訴我,某年因為考試成績優異,他們地方上領導請教師們吃飯,領導要求明年學校升學率繼續提高。
只要具備常識的人都知道,升學率本來就是一個常數,與整體的教育質量沒有任何相關,一個市升學率的提高必然伴隨著另外一個市升學率的降低,所以專注升學率,實質是關注政績。
對學校評價制度也以升學率高低來評價,一所學校升學率高,就表明這所學校質量優秀,由此也可以看到我們對于教育本質認識的欠缺。
我們經常說要“教育家辦教育”,就是要懂得教育規律,懂得兒童成長規律的人來辦教育。
對教育自身問題要有清醒認識
教育規劃綱要中就提到教育觀念陳舊,教育內容方法落后,主要是教育發展不均衡。地域之間不均衡,學校之間不均衡。這么多年來我們的重點學校問題始終存在。
當然,從我國教育發展歷史上看,重點學校制度起過積極的作用,當時全社會急需人才,重點學校的建設極大地滿足了當時的需求。然而隨著教育發展,重點學校的負面效果也顯現出來。
學校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成了教育中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不重視職業教育。
長期以來我們從官方的教育投入到民間學校選擇上都把職業教育看作低人一等。
回到歷史上看,我國在上世紀50 年代時還是比較重視職業教育的。
過去的中專培養了很多人才,我在60 年代下放勞動時遇到不少“文革”前的中專畢業生,我很佩服他們的水平和技術。
“文革”以后職業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伴隨高等教育擴招,普通高中也得到擴張,職業教育開始滑坡,一直到2005 年全國開了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才對職業教育重新重視起來。
因此,造成了目前社會上應用型人才極度缺乏。
從教育觀點上看,很多學生動手能力很強,他們也不一定喜歡理論的東西,但是現在家長還是更愿意學生就讀普通高中、普通大學。
第三個問題是我們教育觀念的問題。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教育的本質是傳承文化,培養人才。
目前在我國的教育中,教育的工具性太強了。過去是說教育為政治服務,教育為階級斗爭服務,后來又提出為經濟服務等等,不強調教育是為了人的發展。教育本質應該是為了人的發展。教育成了一種工具,是家長為孩子追求幸福的工具,是學校追求名譽的工具等等,沒有把人看作第一位。教育當然不能脫離政治和經濟,要為政治經濟服務,但只有人得到發展了,才能更好地為政治經濟服務。
教師是教育的關鍵
就像我一開始所說的“我對教育的四句話”,這四句話的背后,教師是關鍵。改變觀念,轉變教學方式等最后都要落實到教師身上,落實到教師隊伍建設上。
首先全社會提倡尊師重教,包括國家提倡,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比口號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師待遇。現在一些地方比如江蘇浙江,教師待遇已經提高了,但是很多中西部地區還很低。前不久一位中部地區的教師當面向我訴苦,工作20 年了,每月的工資只有2080元。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提高教師待遇刻不容緩。
其次教育本身要值得人尊重,教師要提高專業水平,我之所以提出為教師設置研究生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因為如果一個職業沒有專業水平,是人人都能干的職業,那么它是沒有社會地位的。我建議首先要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嚴格國家考試制度,對于教師資格證書管理,切勿再一次地走過場,教師在考試考完之后還要經過一段時間考察,教師工作幾年之后還要再考察。
再次是師德問題。現在出現教師“職業倦怠”的問題,我覺得可能和教師對自身職業認識缺乏有關。教師責任重大,教育事業是很幸福、很光榮的事業,教師看到孩子的成長有幸福感,因為它涉及到人類的延續和社會的發展。有了這種認識,就能不斷鉆研,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就會感悟到自己的人生價值。中國教育發展到今天很不容易,成就很大。像上海的PISA 測試就是代表中國教育好與進步的一面。我覺得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可以認識到有些問題是社會問題,教育已經承擔了不應承擔的問題,學校只能盡量做好,校長只能面對現實,我們也要認識到教育不可能面對所有問題。
教育不是教育部門本身就能解決的,就像用人單位的招聘競爭激發了教育的競爭,擇校問題與高考問題是社會競爭激烈的反映。
所以教育需要全社會參與,全社會都要解放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從實際出發,逐漸地改變。(選自《上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