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每逢高考前總能看到各地高三學子們撕書的新聞,作為高三學生們的一種特殊解壓方式,大家往往會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方式來看待。然而今年發生在長武的這起“撕書毆師”事件,雖是個案,但卻足以讓我們開始反思。

事件:老師被打得頭上臉上全是血,只因不滿老師制止撕書

長武縣中學主管政教工作的副校長謝林平說,5月30日,是高三學生在學校最后一天上課,下午他們就將放假回家,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高考。從上午10點多開始,一場瘋狂的撕書活動在高三教學樓上演。漫天的碎紙片如雪花般飛落,瞬間落滿了整個地面。高三學子們通過撕書宣泄壓力,以表明“最后一考的決心”。因為擔心學生會在撕書扔書時“夾雜”暖水瓶等危險物品,當天學校特意安排了老師制止學生的瘋狂行為。

謝林平介紹,上午11時許,正在三樓撕書的高三一名學生被巡查的曹老師撞了個正著。被訓斥后,該學生停止了撕書行為,曹老師則繼續去四樓巡查。大約20分鐘后,曹老師從樓上巡查下來,剛走到四樓樓梯拐彎處,突然從四樓和三樓沖出兩伙學生用拖把棍將他打倒在地。當時,50歲的曹老師被一下子打蒙了,半天沒反應過來,直到看見被自己剛剛訓斥過的那名學生才明白過來。眼看著被一伙學生圍毆,曹老師只得還手,將帶頭的學生的頭部打傷。等到其他老師聞訊趕來制止時,曹老師的頭上和臉上全是血,衣服也被整個染成了紅色,光擦血的衛生紙就扔了半紙簍。而學生用來打人的三根拖把棍,也已被打斷成好幾截。

謝林平介紹,被打的曹老師是學校教科研處副主任,打人的6名學生全都是高三學生,學習“撕書毆師”使尊師重教傳統泯滅如斯

6月7日,高考即將拉開帷幕,對于大多數高三學生來說終于要從將近一年多的“煉獄”生活中解脫出來了。為了釋放心中積蓄已久的壓力,宣誓、喊樓、撕書,一幕幕驚心動魄的“鬧劇”在學校上演,甚至還有一些學生會在撕書扔書時“夾雜”暖水瓶等危險物品,給校園安全帶來隱患。為了制止危險的發生,有些學校還特意安排了老師制止學生的瘋狂行為。在長武縣中學,就有6名高三學生因為不滿老師制止他們“撕書”的瘋狂舉動,而對自己的恩師進行圍毆,致使老師頭部受傷。這也成為了高考前期,他們在學校上的血淋淋的“最后一課”。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是我們每個人人生的引領者,老師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老師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有時甚至勝過父母。對于我們來說,難道不應該秉承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并將其發揚光大嗎?老師管教學生,學生卻圍毆老師,這樣的事實真的讓人無法相信,這種局面的出現到底是為何?這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沉思。

“撕書毆師”使尊師重教傳統泯滅如斯,是應試教育的弊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人格健全、精神健康、具備各種學習、創新能力的人才,而當前我國的教育形式嚴重偏離了這一軌道。單純的追求分數,督促學生學習只為了高升學率這些虛華的東西。很少注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塑造,致使許多學生不懂得尊師重教的崇高美德而犯了大錯。

“撕書毆師”使尊師重教傳統泯滅如斯,功利浮躁的物質化大環境是“幫兇”。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教育儼然越來越難以承擔起原始的積極的功能,而大多數學生作為獨生子女,來自家庭的過度呵護,使得學生心理或弱不禁風,或桀驁不馴,相形之下也使得老師正常的教育職責愈發捉襟見肘。這更使得學生心中對他人的關愛、對老師的尊重、對法制的敬畏被擠壓至逼仄地帶乃至悄然消失。

人生的旅程是學無止境的,現代化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更要讓他們懂得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切勿讓中華傳統泯滅如斯。(楊海靜)

學生群毆老師,豈能“為高考不報警”

高三畢業生臨考前撕毀學習材料,這幾年因為傳播手段發達,競相仿效,從一些地區的“高考加工廠”“高考集中營”蔓延到很多城市。此舉非但沒有應有的社會批評,反而得到不少“理解”。比如,認為應當允許學生發泄以“減壓”,認為僅僅是“青春的野性”;同時,也有人稱贊校園防火工作做得好,贊賞學校對學生寬容,等等。

我對此感到不解。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的公民,培養文明人,學校教育的底線究竟在哪里?社會究竟應當用什么標準去衡量學校教育?在追求文明的法制社會,人們對教育應當有理性的思考,努力去改變不合理的現象,而不能認為“我付出了”“我吃苦了”就可以為所欲為。

從該事件報道的細節看,打人的學生肆無忌憚,冷酷殘忍,如果不是被老師們制止,有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傷害。不能忽視這樣的現象,因為多年應試教育形成的競爭扭曲毀壞了社會價值觀,讓一些學校的教育失范,教師的教育行為違反常規,部分青少年承受了本不該由他們擔負的重壓,于是喪失理想,變得自私冷漠;而學校的德育標準隨之下降,放任自流。

事件起因仍需調查,我們不能排除該校管理和教育中有失誤之處。教育行政部門在考核中往往重視升學指標,以之為政績,而不問學校的法治教育,社會往往也只看考試升學率,而不關注校紀校風。如果能真正嚴格地考查學校工作,有可能發現,一些學校從行政管理到教學行為,從學校、教師與社會的各種關系,到處都存在違法現象。學生在烏煙瘴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打個把人”自然不算事。

這次學生毆打教師的行為如何定性,目前暫無消息。報道說“為了不影響這6名學生參加高考,經過教育局和學校協調”,被打致傷的曹老師“已答應暫時不報警,等高考結束再處理”——因為要參加高考,這6名已到承擔刑事責任年齡的學生群毆教師而不被及時追究,那么,明天還會發生什么呢?

主事者鼠目寸光地充當“和事佬”,既違反了社會公德,也傷害了教育的本質。學校教育喪失基本倫理,容忍學生違法,把這樣的人“培養”成“大學生”,這就是學校對社會的奉獻嗎?

把學生教到能群毆教師,并“暫不報警”,他們可能忘了:還有幾千學生在學校看著呢。該地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這種“協調”基于什么樣的教育原則,實在匪夷所思。 (吳非)

高考撕書可饒,毆打老師不可恕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也不知道從哪個學校開始,高考前幾天或高考一結束,一些學校的高三學生就迫不及待地將課本、講義等撕成碎片,當著學校領導和老師的面,奮力向空中拋去,在眾多考生的尖叫和狂歡聲中,伴隨學生一路走進考場的課本講義等蕩然無存。

十年寒窗苦,學生在高考前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在整個備考期間,學生們被那些成堆成堆的書壓抑到幾近崩潰,現在終于熬出頭了,解放了,體會到了一種“久在樊籠中,復得返自然”的快樂,終于不用再那么起五更爬半夜地刻苦讀書了。拼搏三年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嗎?現在考完了,書有何用?考上大學,便可高枕無憂,要書何用?在他們眼里,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考上一所好的大學,課本、講義只是實現人生目標的工具,當目標實現時,工具便可隨意丟棄。

如果認為學生撕書是高考壓力的一種宣泄,我們對于撕書行為還可以給予諒解,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在心理上都沒辦法饒恕毆打老師的學生。試想,一名學生,連最起碼尊師愛友的德性都不具備,那么他念多少書有何用?考上大學又有何用?

而教育局和學校協調被毆老師暫不報警,表面看來是好事,既可以做到不影響學生參加高考,又不影響學校的升學率,但實際上校方屬于法盲行為。校方的做法無疑助長了打人學生的氣焰,而且會給其他學生帶來不好的示范效應。

高三學生已屬成年人,具備獨立思考和做事的能力,應該為自己一時的沖動行為負責任。筆者希望相關法律部門能徹查此案,絕不能讓高考成為學生施暴的擋箭牌。(尤雪玲)

綜合成績一般,其中兩名學生在學校有過打架行為。

6月1日上午10時許,在長武縣醫院急診科觀察室,右眼明顯發青的曹老師正坐在病床上打吊瓶。“我現在頭暈,說不了什么。”見到記者,曹老師似乎不愿多說,馬上躺倒在床上,拉上被子,轉過身一言不發。急診科值班室醫生說,曹老師的傷情診斷為“外傷性頭疼”,類似于腦震蕩。

回應:教育局學校協調暫不報警

謝林平說,事發后,曹老師被送往醫院治療,受傷的那名學生因為傷得不重已經回家。本來,曹老師家屬堅決要報警,但是馬上就要高考了,如果報警,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備考,畢竟他們上了這么多年學很不容易。

長武縣教育局督導室主任李建林說,為了不影響這6名學生參加高考,經過教育局和學校協調,曹老師現在已答應暫時不報警,等高考結束再處理。

學生圍毆老師,長武縣街頭不少人都聽說了此事。“這樣的學生就算考上大學又能怎樣?”一位居民不無擔憂地說,現在的學生只注重學習,卻已喪失了一些傳統的優秀品質。

網言眾議:

“撕書毆師”使尊師重教傳統泯滅如斯

6月7日,高考即將拉開帷幕,對于大多數高三學生來說終于要從將近一年多的“煉獄”生活中解脫出來了。為了釋放心中積蓄已久的壓力,宣誓、喊樓、撕書,一幕幕驚心動魄的“鬧劇”在學校上演,甚至還有一些學生會在撕書扔書時“夾雜”暖水瓶等危險物品,給校園安全帶來隱患。為了制止危險的發生,有些學校還特意安排了老師制止學生的瘋狂行為。在長武縣中學,就有6名高三學生因為不滿老師制止他們“撕書”的瘋狂舉動,而對自己的恩師進行圍毆,致使老師頭部受傷。這也成為了高考前期,他們在學校上的血淋淋的“最后一課”。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是我們每個人人生的引領者,老師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老師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有時甚至勝過父母。對于我們來說,難道不應該秉承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并將其發揚光大嗎?老師管教學生,學生卻圍毆老師,這樣的事實真的讓人無法相信,這種局面的出現到底是為何?這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沉思。

“撕書毆師”使尊師重教傳統泯滅如斯,是應試教育的弊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人格健全、精神健康、具備各種學習、創新能力的人才,而當前我國的教育形式嚴重偏離了這一軌道。單純的追求分數,督促學生學習只為了高升學率這些虛華的東西。很少注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塑造,致使許多學生不懂得尊師重教的崇高美德而犯了大錯。

“撕書毆師”使尊師重教傳統泯滅如斯,功利浮躁的物質化大環境是“幫兇”。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教育儼然越來越難以承擔起原始的積極的功能,而大多數學生作為獨生子女,來自家庭的過度呵護,使得學生心理或弱不禁風,或桀驁不馴,相形之下也使得老師正常的教育職責愈發捉襟見肘。這更使得學生心中對他人的關愛、對老師的尊重、對法制的敬畏被擠壓至逼仄地帶乃至悄然消失。

人生的旅程是學無止境的,現代化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更要讓他們懂得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切勿讓中華傳統泯滅如斯。(楊海靜)

學生群毆老師,豈能“為高考不報警”

高三畢業生臨考前撕毀學習材料,這幾年因為傳播手段發達,競相仿效,從一些地區的“高考加工廠”“高考集中營”蔓延到很多城市。此舉非但沒有應有的社會批評,反而得到不少“理解”。比如,認為應當允許學生發泄以“減壓”,認為僅僅是“青春的野性”;同時,也有人稱贊校園防火工作做得好,贊賞學校對學生寬容,等等。

我對此感到不解。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的公民,培養文明人,學校教育的底線究竟在哪里?社會究竟應當用什么標準去衡量學校教育?在追求文明的法制社會,人們對教育應當有理性的思考,努力去改變不合理的現象,而不能認為“我付出了”“我吃苦了”就可以為所欲為。

從該事件報道的細節看,打人的學生肆無忌憚,冷酷殘忍,如果不是被老師們制止,有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傷害。不能忽視這樣的現象,因為多年應試教育形成的競爭扭曲毀壞了社會價值觀,讓一些學校的教育失范,教師的教育行為違反常規,部分青少年承受了本不該由他們擔負的重壓,于是喪失理想,變得自私冷漠;而學校的德育標準隨之下降,放任自流。

事件起因仍需調查,我們不能排除該校管理和教育中有失誤之處。教育行政部門在考核中往往重視升學指標,以之為政績,而不問學校的法治教育,社會往往也只看考試升學率,而不關注校紀校風。如果能真正嚴格地考查學校工作,有可能發現,一些學校從行政管理到教學行為,從學校、教師與社會的各種關系,到處都存在違法現象。學生在烏煙瘴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打個把人”自然不算事。

這次學生毆打教師的行為如何定性,目前暫無消息。報道說“為了不影響這6名學生參加高考,經過教育局和學校協調”,被打致傷的曹老師“已答應暫時不報警,等高考結束再處理”——因為要參加高考,這6名已到承擔刑事責任年齡的學生群毆教師而不被及時追究,那么,明天還會發生什么呢?

主事者鼠目寸光地充當“和事佬”,既違反了社會公德,也傷害了教育的本質。學校教育喪失基本倫理,容忍學生違法,把這樣的人“培養”成“大學生”,這就是學校對社會的奉獻嗎?

把學生教到能群毆教師,并“暫不報警”,他們可能忘了:還有幾千學生在學校看著呢。該地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這種“協調”基于什么樣的教育原則,實在匪夷所思。 (吳非)

高考撕書可饒,毆打老師不可恕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也不知道從哪個學校開始,高考前幾天或高考一結束,一些學校的高三學生就迫不及待地將課本、講義等撕成碎片,當著學校領導和老師的面,奮力向空中拋去,在眾多考生的尖叫和狂歡聲中,伴隨學生一路走進考場的課本講義等蕩然無存。

十年寒窗苦,學生在高考前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在整個備考期間,學生們被那些成堆成堆的書壓抑到幾近崩潰,現在終于熬出頭了,解放了,體會到了一種“久在樊籠中,復得返自然”的快樂,終于不用再那么起五更爬半夜地刻苦讀書了。拼搏三年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嗎?現在考完了,書有何用?考上大學,便可高枕無憂,要書何用?在他們眼里,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考上一所好的大學,課本、講義只是實現人生目標的工具,當目標實現時,工具便可隨意丟棄。

如果認為學生撕書是高考壓力的一種宣泄,我們對于撕書行為還可以給予諒解,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在心理上都沒辦法饒恕毆打老師的學生。試想,一名學生,連最起碼尊師愛友的德性都不具備,那么他念多少書有何用?考上大學又有何用?

而教育局和學校協調被毆老師暫不報警,表面看來是好事,既可以做到不影響學生參加高考,又不影響學校的升學率,但實際上校方屬于法盲行為。校方的做法無疑助長了打人學生的氣焰,而且會給其他學生帶來不好的示范效應。

高三學生已屬成年人,具備獨立思考和做事的能力,應該為自己一時的沖動行為負責任。筆者希望相關法律部門能徹查此案,絕不能讓高考成為學生施暴的擋箭牌。(尤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