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6月7日,中國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高考。這一天,939萬莘莘學子走進考場,對十幾年寒窗求學作一次小結。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曾是中國民眾對這場選拔競爭程度的比喻。然而,從高校擴招到社會機會多元化,眼下的高考雖已不再是出人頭地的“獨木橋”,但是,一場牽動近千萬家庭的考試,對于這個國家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從標印著“絕密”字樣的試卷,到警方護衛考點、監控錄像,再到考試之后的全封閉閱卷,全社會都在努力創造一場公平的競爭。

然而,在流動人口超過2.3億的中國,人們期待,更多的隨遷子女能夠更平等便捷地就地參加高考;在國家將更多的辦學自主權下放給高校時,人們期待,高校自主招生少一些“暗箱”,多一點透明;在各種“特長生”遭到社會質疑之際,人們則期待,高考加分政策少一點“貓膩”,多一些人性。

今年28省份實施異地高考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的問題,被稱為“異地高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一直是中國教育改革關注的重點。

2013年,中國異地高考艱難“破冰”,共有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重慶、云南等12個省份啟動實施了這項政策。

2014年,異地高考實施地區繼續增加。教育部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已有28個省份開始解決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問題,新增的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山東、寧夏、新疆、內蒙古、福建、海南、山西等16個省份。這意味著,2014年將成為異地高考普遍落地的一年。

異地高考人數較去年激增

從異地高考報名人數來看,與去年異地高考遇冷不同,今年報名人數達到了5.6萬名,較去年的4440名激增12倍。

分省份來看,湖北今年異地高考報名人數達2664人,比去年增加2445人,是去年的12倍;江蘇報名人數從去年的374人激增到2995人,是去年的8倍;安徽今年異地高考生有705人,人數較去年的304人實現翻番。

在今年首次開放異地高考的省份中,福建異地高考報名人數有3600多名,新疆有2138名,海南有372名,山西600多名,寧夏有35名。

異地高考門檻高低各不同

觀察各地公布的異地高考方案可見,各地政策的門檻高低差別較大,報考條件、推進方式也不盡一致。

其中,北京、上海和廣東異地高考的準入門檻最為“苛刻”。北京今年只放開了隨遷子女在京參加高等職業學校招生錄取,且需要滿足在京繳納社保滿6年、子女在京連續就讀高中三年等五項條件;上海則要求來滬人員持《上海市居住證》、積分達到標準分值(120分)、父母連續持居住證3年及以上,且子女在滬高中畢業;廣東到2016年才放開異地高考,且要求進城務工人員具合法穩定職業、住所,并連續3年以上(含3年)持有廣東省居住證、隨遷子女在廣東參加中考且具3年完整高中學籍。

與此相比,一些省份異地高考的政策門檻則比較低。例如,河北規定,學生有兩年以上高中學籍,家長有《就業失業登記證》和居住證就可報名;河南規定,凡父母一方在豫具有合法穩定工作和住所,無社保年限門檻,隨遷子女具有當地正式學籍即可報考;浙江規定,外省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凡有完整的高中階段連續學習經歷并具有在浙高中學籍,可就地報名參加高考。

部分地區仍與戶籍掛鉤

值得注意的是,為防止高考移民,不少省市在高考報名時實行“戶籍+學籍”雙證制度,還提出了戶籍和學籍的年限要求。

例如,新疆要求,高中階段在疆連續就讀3年,并且有在新疆就讀3年的學籍檔案和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本人及父母在疆有常住戶口,且戶口遷入新疆的時間不少于兩年;內蒙古規定,本人具有內蒙古高中階段學校(含中等職業學校)學籍且連續就讀滿2年,取得內蒙古戶籍滿2年,家長在內蒙古擁有合法穩定住所、合法職業且納稅(或按國家規定參加社會保險)均滿2年。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門檻可能會導致一些雙“籍”分離的學生遭遇無處高考的尷尬。近期,一則“高三學生欲回原籍地高考報名遭拒”的報道就引發熱議,雖然該學生屬于個例,但仍凸顯出異地高考政策仍有諸多細節尚待完善的現狀。

社會管理壓力巨大

異地高考的問題自2008年由人大代表提出后,一直是個備受矚目、極其敏感的焦點話題。

數據統計顯示,北京、上海義務教育階段就讀學生中,隨遷子女占比均超過40%,在廣東就讀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數量更是居全國之首。

成都市第十一中學副校長張濤認為,北上廣的異地高考門檻高也有其合理性。如果放寬勢必導致更多外來人口涌入,加大城市管理難度,加劇教育醫療壓力,帶來就業困難、環境污染等更多社會管理難題。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評價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天才說,異地高考雖然是教育現象,但必須清晰認識到教育必然受制于社會的管理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的文化心理等因素。

專家解讀:王烽:須深入推進高考改革

異地高考是義務教育階段進城務工子女教育問題得到相當程度的解決以后,透過城鎮化和人口流動反映出來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問題。與義務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強調“均等化”不同,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更多的是一種通過擇優錄取體現的“選擇的公平”。這種選擇的公平主要體現在考生和學校之間,政府宏觀調控應起到促進公平的正向作用。但是目前恰恰是按省分配招生名額、劃定分數線等計劃經濟做法干擾了學校與學生的雙向選擇,這種計劃招生模式與戶籍制度等結合起來,使錄取機會的省際差異表現為流動人口權益問題。異地高考本身也是“深水區”的改革,涉及利益調整。照顧非戶籍考生的合理訴求,城市才能有一個更加公平、更加和諧的環境;而在北上廣津這些地方,目前是不可能不設門檻的。戶籍、非戶籍人口應當相互理解和包容,政府則應當搭建對話的平臺、創建理解的氛圍,拿出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

熊丙奇:應打破分省按計劃錄取

如何解決部分地區門檻偏高的問題,實現異地高考和防止高考移民雙平衡,都考驗著異地高考政策能否成功落地?!澳壳案呖紝嵭蟹质“从媱澕袖浫≈贫?,由于高考錄取指標和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開放異地高考,將使大城市和發達地區成為‘教育洼地’。”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

熊丙奇指出,由于地方政府能力有限,無法協調開放異地高考所帶來的高考錄取指標和資源調配問題,這就造成流入人口多、高等教育資源相對豐富的的省市設置了很高的門檻,導致很多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無法享有異地高考的機會。“在高考實行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這一框架下,異地高考的放開程度只能是有限的?!毙鼙嬲J為,從長遠來看,要徹底解決異地高考問題,必須深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打破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實現考試和招生相對分離,讓大學自主招生?!按髮W如果能面向全國,實行基于統一測試基礎的自主招生,考生完全自由報考,大學結合考生的統一測試成績、中學學業成績、大學面試考察、考生地區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綜合評價錄取,那么異地高考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毙鼙鎻娬{。

網友熱議:

吳佳珅:5.6萬學子異地高考的標本意義

939萬與5.6萬,這組數字分別是今年高考總人數和異地高考人數。今年高考在眾人關注中剛剛落下帷幕。據媒體報道,在本次高考中,我國已有28個省份實施異地高考,報名人數達5.6萬。異地高考總算落地了。

異地高考本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公眾對于異地高考的關注和爭論,早已存在。近些年來,伴隨著大量流動人口和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長期工作,其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對于異地高考的聚焦反映了人群的焦慮情緒。這種焦慮從表面上看,是那些隨遷子女能否分享到所在地教育紅利的一杯羹。而在深層次上講,則是利益相關方對于教育公平和教育資源的博弈,實現教育權益的重新分配。其實早在2011年全國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時,教育部部長指出,城市應當為穩定就業者子女就學負責。從現實角度來看,目前全國流動人口已高達兩億之多,不少“流動子女”難以享受優質穩定的教育,解決異地高考問題不可謂不迫切。

其實,與異地這兩個字沾邊的事似乎總讓人感覺沉重:異地取款要多交手續費,異地打手機會產生漫游費,異地戀多半難有完美的結局。長期以來,相關部門遲遲不肯全面推進異地高考,是害怕投鼠忌器,牽一發而動全身,一旦全面推進異地高考,對于各方都是一次洗牌。因為,異地高考涉及戶籍、學籍、教育資源分配等多個領域。不限地域戶籍的高考意味著享受教育紅利發達地區考生的優勢會消失,與此同時,對于偏遠地區的考生而言,考上大學特別是名校的幾率將會加大。

就今年的高考而言,盡管與九百多萬報名參加高考的總數相比,5.6萬是一個微小的數字。但這5.6萬學子的異地高考仍具有標本意義。因為在這五萬多考生背后,是五萬多個家庭的希望。今天,討論多時的異地高考的大門總算開了一道縫隙,我們有信心期待異地高考不會像異地戀情那般艱辛。當然,在當前異地高考沒有完全放開的情況下,有的“高考移民”打著異地高考的幌子混淆視聽,這一點尤其需要相關部門甄別。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包括異地高考在內的諸多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頂層設計層面上,與異地高考密切相關的各個子環節需要科學論證,合理規劃。對于此,相關部門應該知難而進,進一步打破因社會分配不均帶來的瓶頸,從而消弭因教育不公帶來的霧霾,還教育一片公平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