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因強調“過程與方法”而精彩
作者:陜西省洛南縣西街小學 秦建軍
發布時間:2014-07-14 10:20: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案例一:魚缸到底有蓋無蓋曾經遇到這樣一道試題:“做一個正方體的玻璃魚缸,棱長為5分米,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我們發現有學生的做法是:5×5×6=150(平方分米)。對于這種做法,多數教師都毫不猶豫地打上“×”。然而一位教師的話啟發了我。這位老師說:當初他也是這樣想和做的,但在講評試卷的過程中,一位學生提出:他家魚缸就有6個面,不信的話請老師到他家去看一看。說到這兒,其他幾位教師也表示曾經在某些地方見過一些比較高級的魚缸,靠換氣管給魚供氧,因此這種魚缸就有6個面。聽到這兒,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案例二:我找到了無數種分法
近期,聽張老師的多邊形復習課時,遇到這樣一道題目:“把正六邊形分割成6個大小相等、形狀相同的圖形。你找到了幾種分法?”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了交流、展示,多數學生展示了幾種他意料之中的分法(如圖1-4)。
“下面,歡迎小明同學給我們講解他的奇思妙想。”張老師面帶微笑鼓勵道。只見小明信心十足地走到黑板前,邊指邊畫邊說:“張老師做過一個模型,經過中心安裝一個紙條,這個紙條無論怎么旋轉,都把長方形分成了完全一樣的兩份(如圖5)。所以,我就想假如把這正六邊形里的三根(分割)線保持夾角60°不變進行旋轉,分割成的圖形形狀會變,但面積不變,每份的形狀也是一樣的。黑板上的第四種分法其實就是將第一種分法的(分割)線旋轉之后得到的。旋轉的角度可以有無數種,分法也就有無數種。”學生恍然大悟,情不自禁地熱烈鼓掌。
此時張老師又問:“怎么證明得到的6個圖形是完全一樣的?”小靜走上講臺,在黑板上邊畫邊說:“把分割線同時旋轉一個角度后,原來的等邊三角形里減少了一個小鈍角三角形,但同時又在它的外面增加了一個完全一樣的小鈍角三角形,所以面積不變。而且都是按順時針方向添加的,所以四邊形的形狀也是一樣的。”(如圖6)學生們心悅誠服地點頭稱是。
反思
1.因強調“過程與方法”而精彩。
新課程在教學目標中,除強調“知識與能力”外,更強調“過程與方法”。案例二中,張老師的教學,就非常注意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在課堂這一知識與能力“生成”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體驗成功,收獲意料之外的效果,把知識傳授的過程變為學生體驗的過程、發現的過程、師生一同成長的過程。
2.重視激勵,切忌單一說教和壓制。
“好學生是夸出來的。”一句激勵的話,可以點燃一股探究的熱情;一句激勵的話,可以生成課堂上一段精彩的對話;一句激勵的話,可以形成足以改變傳統認識的結論。課堂上,張老師一句“比一比,看誰找到的方法多”,表明了自己一貫的開放態度和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一同成長的理念。試想,如果沒有這樣的激勵之詞,只是平淡地說“請同學們試著找找有幾種分法”,也許就埋沒了一個精彩的發現,喪失了一個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良機。
3.用新思想、新眼光重新審視曾經遇到過的舊問題。
原來一些答案唯一的問題,現在從新課程的角度重新審視,答案可能就不止一種。就以案例一這道題來說,原來的魚缸都是5個面,而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魚缸有5個面的,也有6個面的。因此,我們必須重新認識“5×5×6”的含義和思想,不能搞一刀切。作為從事小學教育的我們,一定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看待知識,千萬不能因自己的目光短淺、思想滯后而扼殺了學生鮮活的思維。
4.教師同樣需要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我們教師解決一些疑難問題的有效途徑。正如案例一中,如果沒有我們這些教師的共同探究和討論,也就不會有對這道題的重新認識和思考。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必須不斷學習,博覽群書,收集各方面的信息資源,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