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探索與實踐
作者:陜西省西安高陵縣教師進修學校 楊紅娣
發布時間:2014-07-14 11:03: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育學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征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準看來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 巴班斯基的觀點正體現了有效教學的精髓。我在教學過程中,對如何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進行探索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精選教學切入點,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教師先要讀懂課文,整體把握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找到教學的突破口,精選教學內容。可將文章與同類文章相比,找到文章的特點,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設計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二、靈活指導學法,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語文教學,就是要在課堂中訓練學生的思維,靈活指導學習方法,實現知識的遷移,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正如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師不僅要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還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方能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實現高效課堂。
我給初三的一個班發放了《中學生語文學習方法問卷調查表》,經統計發現19.8%的學生完全聽從教師介紹的學習方法,有高效學習方法的學生僅占3.78%。可見中學生語文學習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感知、理解運用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的過程。而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指導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的必備條件。有89.6%的學生認為初中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科知識的闡述和分析能力的培養,適當拓寬知識面是最佳的講課方式。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靈活指導學法,把本屬于學生的思維還給學生,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三、巧用多媒體技術,解惑釋疑見高效
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巧用各種手段,解惑釋疑,提高效率。在課堂教學中,常會出現一些教師講解半天,學生似懂非懂的現象。這時如能利用多媒體,在學生困惑處切入,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解決疑問,嘗試利用多媒體在學生有疑難之時切入,讓學生自己通過體驗感悟,去解惑釋疑。
如學習《孤獨之旅》一文,當我問到“環境描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時,教室里一片寂靜。于是我引導學生朗讀句段,然后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畫面,創設情境:寬闊無邊的蘆葦蕩、鴨群、暴風雨……讓學生欣賞相關的畫面,設想自己就是杜小康,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會有什么樣的內心活動,從而感受他的孤獨情感。學生身臨其境,紛紛舉手發言。“鴨群的感受實際上就是杜小康的感受,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借助。”“寬闊無邊的蘆葦蕩,讓杜小康感到害怕、孤獨,這對杜小康是一種磨煉。”“兇猛的暴風雨是對杜小康的考驗和鍛煉。在這場暴風雨中,杜小康從幼稚、軟弱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勇敢、堅強、有責任心的男子漢。”學生很快理解了小說環境描寫,是為人物成長提供一個廣闊的背景,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語文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只有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才能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語文教學要樹立“大語文”的理念,打破學科界限,深鉆教材,拓展延伸,方能提升能力。
在新課程背景下,要將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到實處,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就要巧用多種方法,從多種角度以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學習效果。實踐證明精選教學切入口,靈活指導學法,巧用多媒體技術,深鉆教材拓展延伸均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我們教師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等諸多因素綜合考慮,抱著“一切為了學生”的信念,靈活運用具體措施,不斷探索實踐,將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落到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