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啟學 “問”中求知——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質疑
作者:江蘇省如東縣實驗小學 唐媛媛
發布時間:2014-07-14 11:02:1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針對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活躍,腦海中存在著很多好奇心以及各種看似奇怪的想法,教師應該引導他們將這些奇思妙想說出來,引導他們養成積極質疑的精神,促進課堂有效性的生成。
一、創設質疑情境,使學生“想問”
學生在什么情況下才能提出疑問,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是一個被動的傾聽者的角色,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心中沒有疑問可言。作為教師,應該積極為學生創設質疑情境,在情境中,學生突然會有“問”的想法。
在學習“認識圖形”這一課時,我在黑板上畫了幾個不規則的圖形,所有的圖形都是由三條、四條或者五條、六條邊組成,我讓學生們自己站起來總結,用簡短的話來描述這一類圖形的特征,很快學生回答道:“老師畫的三角形,有三條邊。”“老師畫的五邊形,有五條邊。”隨后我通過多媒體呈現了很多圖形,讓學生起來搶答圖片中有幾個是四邊形,有幾個是五邊形,有幾個是六邊形。這樣的問題是筆者引導學生的,隨后我又要求學生分成小組,小組學生自己出題目讓小組其他成員進行思考,看誰提的問題有價值且能難住其他學生。由此可見,積極創設質疑情境,有助于促進學生“想問”。
二、營造質疑氛圍,使學生“敢問”
低年級階段的學生,不由自主會有些“怕”老師,即便心中存有疑問,也不敢主動去問老師。結合筆者的調查發現,很多學生普遍存在著害怕老師、不敢提問的心理,導致課堂上老師一個人在講臺上講得筋疲力盡,而學生依舊一知半解。
比如在學習“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時候,學生們結合課堂上的實踐活動,在上課的時候我將一些積木帶進了教師,學生們在拼搭的過程中,了解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幾何圖形的特點,初步建立了空間概念。基于學生對每一次拼搭很快遺忘,我引導學生每完成一次拼搭,就做一次課堂記錄,這樣一堂課下來,他們集中了注意力,也提高了學習的效率。隨后我要求學生們基于自己的拼搭,再與別人一起交流,看看能拼出多少種圖形,這樣學生的思考之門在無形之中被打開了,學生們不斷基于手里拼搭的圖形提出問題,比如有的學生提到:“我將兩個正方形的圖形擺在一起,形成了什么圖形呀?”“兩個梯形放在一起,可以變成什么圖形?”“我們生活的教室中有哪些圖形跟我們手里的比較相似的?”學生通過類似的疑問的提出,讓他們形成問題意識,并且活躍學生的思維,不知不覺中,敢于發問了。
三、培養良好習慣,使學生“好問”
曼恩曾經說過:“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這句話蘊藏著深刻的哲學寓意,大意是說習慣會逐漸滲透形成一種量變,而量變久了,會形成質變。作為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說,一個良好的習慣,有助于引導學生發生質變,而質疑正是需要培養的,培養他們“好問”的好習慣。
比如學習《認識鐘表》這一課內容的時候,我引導學生進行積極體驗:根據我帶到課堂上的鐘擺,要求學生撥出自己家里的一些熟悉的時間段會做哪些事;以“周末”為例,學生結合自己家庭情況,自我設計問題:一家人的早飯時間是幾點?起床時間是幾點?午餐時間是幾點?北京時間十點的時候都在干什么?通過這樣的體驗活動,培養學生數感,完成從生活經歷到課堂數學的體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隨堂記錄下幾個時間點,便于他們課后積極思考,養成好問的好習慣。
四、教會學生方法,使學生“會問”
在“找規律”的知識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找到規律,加深知識點的印象,我列了一個圖表,學生將圖表隨堂記錄下來,如下:
但是有一些學生看著表格,被難住了,這種挫折感引導他們想辦法去克服困難。隨后,這些“挫折”學生勇敢提出問題,比如“為什么每次要找的規律都不盡相同?”“我們應該如何按圖索驥,尋找內在的規律性?”筆者隨后給出的多媒體上的圖片,針對所列的表格,提示學生們可以結合圖片,找出規律來。同時,讓他們進行小組之間互相討論,最終結合圖片上零散的信息,以表格的形式進行分析、細化,很快就能得出其中的規律,不少學生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疑問,我及時進行鼓勵。
總之,對于低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說,引導他們積極質疑,對于他們完成知識點的理解、消化,有著積極的價值,促進了有效課堂的生成,更重要的,通過質疑精神、質疑習慣的培養,對于他們今后的成長有著積極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