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一種以學案為載體、以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為組織形式的“學案導學,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被越來越多的初中生物教師接受,并且正如火如荼地在教學中移植實驗。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由于部分教師不能正確運用,教學有效性提高不明顯。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正確運用“學案導學,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有效性,談幾點看法。

一、組建“合理”的生物課學習小組

合理的學習小組是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功能的前提。合理的生物課學習小組的組建必須要與學生的生物課學習實際相結合。1.學習小組成員的組成、角色分工及小組長的選擇,要以學校、班級分配的學習小組為基礎,同時根據學生生物課學習的具體情況,進行微調。2.對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規則、要求、基本技能與評價激勵的培訓是保證學習小組有序、高效學習的重要保證。生物教師要在班級統一培訓的基礎上,增加體現生物學科特色(以實驗、探究為基礎)的項目培訓。3.建立以學習成績測評、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表現(個人表現、小組表現)為依據的多元評價機制。這樣建立起的生物課學習小組,既兼顧班級統一管理的方便性,又能更加契合生物學科教學的實際,更合理、更有利于小組合作學習的落實和有序進行。

二、精心設計“科學”的學案

要保證學案設計的“科學性”,在設計導學案時可采取“三步走”:

第一步:在經過對學情、教學資源條件、教材、課標要求、學法深入研究及對知識脈絡、新舊知識內在聯系和拓展提升點的提煉之后,在導學案基本框架結構上,將“學習目標、重難點”部分明確、完整呈現出來。

第二步:搜集、分析相關的優秀教案資源,在自己基本框架確定的基礎上完善。

第三步:整合、改進優秀資源,完成基本框架中核心內容“學習過程”部分的具體細節設計。“學習過程”各環節的設計要明確時間分配,內容 “方法化、問題化、層次化”。

經過“三步走”設計的學案,從形式、內容和問題的設計都集中體現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新課程理念,是具有校本特色的、科學的學案,為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進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三、正確使用導學案導學

1.導學案當堂發放,當堂完成。大部分教師選擇課前將導學案發給學生,目的是加強學生課前對知識的預習,節約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是筆者通過對教學實踐的調研發現,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課前發放導學案的做法是不明智、不切實際的。導學案當堂發放,當堂完成,則有效避免了上述不足,而且便于教師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過程的督導,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案使用的有效性。

2.重視發揮教師參與、組織、協調、評價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習時,教師不是等待,不是袖手旁觀,而應該深入到各小組中去,參與學生的小組學習并及時、有效地進行組織、協調,實現對教學的督、導及教學環節的靈活調整,使課堂教學有序、高效進行。如了解學生學習的進程、疑難問題,引導質疑、探究、釋疑;對不認真、不愿參與的學生,問清原委、幫助督促他們及時融入到合作學習中;引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精講、補充;引導學生在感性學習的基礎上,歸納、概括形成重要概念、原理、規律,強化知識、技能等的拓展應用與升華。

四、“有模“而“不唯模”

追求教學有效性,模式是一種必要的措施。但任何教學模式都只是一個框架、基本遵循的范式,機械、僵化地使用,必然會束縛教學。在“學案導學,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使用中,教師應在基本模式下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和學情靈活運用,形成多元“變式”的個性課堂。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學案導學,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從課堂結構和組織形式上打破了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供了時間與空間的保證,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對教學的促進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初中生物教學實踐中,我們要不斷完善,熟練、正確地運用,才能發揮其最大優勢,促進初中生物課教學有效性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