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是小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感受祖國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是開闊學生視野,擴展學生知識面的重要途徑,也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倡導構建大語文觀的必然要求。如何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效指導他們進行課外閱讀呢?現結合教學實踐,談一下自己的認識和做法。

一、以文本為“例”,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心理學指出:興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任何人無論從事任何職業,無論學習哪門知識,只要你掌握了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就會豐富人的興趣。因此,要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就必須先在課內給學生進行必要的知識和能力的儲備,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1.以“音”帶讀——讀“通”。

一年級課本以拼音讀物為主。拼音是孩子識字的基礎,抓好了拼音,特別是做好“直呼音節”的練習,能有效提高學生讀課文的速度。每篇課文,在老師正式范讀之前,我總是讓學生自己先讀一讀,不認識的字就看上面的拼音將其“直呼”出來,“直呼”困難時再拼一拼,然后讓學生互相交流一下各自遇到的不認識的字,互相檢查糾正這些字的讀音,這樣就為讀“通”課文掃清了“障礙”。

2.以“思”引讀——讀“懂”。

邊讀邊想是閱讀的重要方法,文章的主題,語言的精妙,只有在深入思考和反復品讀中才能理解和體會。一年級學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往往只讀不思,這就要靠我們老師去啟發和引導,讓學生的思維與文本碰撞出“火花”。

3.以“情”導讀——讀“透”。

針對一年級學生語感差,對文章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領悟不深的特點,我特別注重讓學生“換位”思考,體會“角色”的內心。

二、以讀物為“源”,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閱讀特點,我認為要做好三個方面的轉化:

1.從“聽”書到“讀”書。

一年級學生在入學前幾乎都處于“聽”書階段。隨著漢語拼音和一些簡單漢字的學習和掌握,一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了一些自主讀書的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自主讀書,逐步讓學生把“聽書”的興趣遷移到“讀書”上來。在這一轉化過程中,我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在家長的配合下,對那些能夠獨立讀完書本的學生給予肯定,對那些能夠和家長共同探討書中內容的學生給予表揚。漸漸地,學生在“讀書”中鞏固了學過的拼音,認識了更多的漢字,學到了很多課本中沒有的知識,對讀書的興趣也就越來越濃了。

2.從看“圖”到讀“文”。

一年級學生正處于讀書能力和習慣養成初期,正確的閱讀方法,良好的閱讀習慣其實比讀書本身更為重要。我發現把書“讀”出來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好辦法。借助漢語拼音,學生已能讀、會讀,關鍵是要讓他們“愛”讀。我經常給學生布置“讀故事給家長聽”的作業。以前是父母讀孩子聽,現在是孩子讀父母聽,學生興趣自然很高。閱讀課上,學生更愿意將這個故事再讀給大家聽。漸漸地,讀“文”的習慣養成了,此時再讓學生去默讀,也就水到渠成了。

3.從“動畫”到“童話”。

幾乎所有一年級學生都喜歡看動畫片,每天準時地恭候在電視機前,樂此不疲。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或批評孩子看動畫片的熱情,而是要想辦法把他們看動畫片的勁頭引領到讀書上來。我在班上辦起了流動圖書角,要求每個孩子從家里拿來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供大家傳閱,每隔一個月就換一批新書。優秀的童話、寓言故事最受大家歡迎,《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等讓孩子們的眼中不再只有那些動畫明星。每周一次故事會,評選一個故事大王,演童話,編故事,孩子們的精力用在了這里,看動畫片的時間自然就少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其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燈——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能有何種地位。”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愿意把自己對書的那一份摯愛傳遞給學生,我有責任讓每一個孩子都充滿對閱讀的渴望,初步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愛讀書,會讀書,并進一步養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