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計算機技術發揮重要支撐作用的應用數學的發展是當今數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計算機技術與數學之間這種“自然天成”的關系,使在數學課程中運用信息技術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一、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強化學生學習的認知過程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數學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些原有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涵蓋日益更新的知識,甚至制約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造出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充分調動自我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主動性和自主性。在計算機技術的支持下,通過觀察、實驗、探究、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多種方式進行數學活動,積累多樣化的數學經驗,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為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已越來越多地在教學中推廣應用。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創設出與題意貼切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使課堂教學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帶著濃厚興趣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探索與應用。

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如何量角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內容。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在黑板上量,學生看,教師的身體、度量的工具都有可能會遮擋部分學生的視線,讓學生觀察不到位,印象不深刻。如果利用電腦演示量角的步驟和方法情形就大不一樣。演示前,提出注意觀察量角時:1.量角器使用的要求,2.做到兩個“重合”,3.角度數的確定。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電腦演示的步驟。然后教師再在黑板上量角,進一步明確量角的步驟,最后讓學生獨立量角。這樣的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不僅掌握了量角的方法,而且數學課堂也是動靜交融,充滿了勃勃生機。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這就構成了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與數學的抽象性之間的矛盾。在教學中,多媒體計算機可以把文字、圖形、聲音、動畫、視頻圖像等信息集于一體,能讓學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學內容,有利于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線、射線、直線”時,在屏幕上顯示一個亮點,然后從亮點向右射出一束光線,使學生看后馬上就能悟出射線是怎樣形成的;用不同色彩分別在射線上閃爍出第二個亮點和兩亮點間的部分,使學生認識到這就是線段,線段有兩個端點;將線段兩個端點向左、右分別延伸,就形成了一條直線;將直線向左右兩邊適當延伸后,問學生直線是否還可以向兩邊延伸的問題,引導學生想象出直線無限長、不可度量、沒有端點。通過這樣的直觀教學,將那些看似靜止的、孤立的事物聯系起來,使學生較容易找出事物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從而獲得正確、清晰的幾何概念。

三、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擴大學生的信息量,提高學習質量和效果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靜態為主,學生學習起來感到單調、枯燥。而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小學生創設出一個多姿多彩的視聽學習環境,為激發學生想學、樂學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課堂教學,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圖文并茂,變靜為動,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這樣,不但能強化學生的記憶,而且還給學生展現出無限的知識空間,激發學生獲取信息和新知識的情感需求。

例如,教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一課,教師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計算機將練習設計為闖關游戲,按練習的難度把題目分為幾關,有過獨木橋、摘草莓、登高山、游兒童樂園,并設置了只有闖過第一關才能闖第二關,關關都有鼓勵的程序。學生在好勝心的驅使下,根據自己的能力,不斷地克服困難,奮力拼搏,很多學生都順利通過關口,到達了目的地。練習量雖然很大,但是學生絲毫沒有厭倦的情緒,感受到的是興奮、成功的愉悅。

教學實踐表明,現代信息技術教學能吸引學生,給學生以愉悅的、美的享受。它所形成的教學美能使學生全神貫注、專心致志、樂此不疲地學習。